一、港口成外资眼中“香饽饽”
想象一下,当外资企业像蜜蜂般飞舞在各个港口时,你就能感受到这股投资的热情。这不,在全球经济略显低迷的当下,中国港口成了外资眼中的“香饽饽”。尽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港口业的蓬勃发展却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投资,不得不提赛诺菲。这可是他们在中国布局的第4个生产基地,投资额之高,创下新纪录。国外药企的制药生产线,如今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药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呢?
今年以来,多家跨国药企在中国纷纷落地新厂区、扩大产能,投资力度空前。诺和诺德、赛诺菲等知名企业纷纷加入这场投资盛宴。尤其是今年11月,莫德纳在华首个药厂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医药产业迈向新高度。
记得15年前,外资药企的主要想法就是加大生产基地投资,扩大产能。然而,随着药审改革和医保价格谈判的推进,外资药企在华的定位也在悄然改变。如今,他们不仅关注生产,更看重创新。
无锡生产供应基地只是阿斯利康在中国投资的一部分,进入中国30多年,他们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今,外资药企正以全新的姿态,助力中国医药全产业链的升级。
回想起2007年,诺华旗下的山德士宣布斥资3500万美元收购德国格兰泰制药在中山的工厂,那一刻,国内药企或许还在懵懂中。如今,外资药企已从单纯的“投资中国”转变为“加大创新”,这无疑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福音。
从单纯的收购到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本土药企的早期投资,十几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1月后,阿斯利康、诺华等企业纷纷加入这场投资盛宴。
时针回拨至1993年,阿斯利康将一款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小药丸带到了中国,正式开启了在华投资的故事。如今,外资药企正以全新的姿态,抢攻中国庞大的糖尿病用药市场。
对中国市场有信心,但是鉴于葛兰素史克的案件结果还未公布,加上相关部门降价令等不确定因素,业内观望情绪仍存。然而,强生、默克等企业高调宣布在华投资,无疑为中国医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外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医药环境的重大变化。连续投资中国,控制生产上游,外资药企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中国医药市场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