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我国航空业的“三大航”——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似乎成了亏损的代名词。据统计,去年这三家巨头合计亏损超千亿,每天亏损额高达数亿。这不禁让人感叹,航空业在这场疫情冲击下,犹如惊涛骇浪中的孤舟,飘摇不定。
若以去年为例,春秋航空仅亏损1.02亿至1.62亿,相较于“三大航”的巨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在这片亏损的海洋中,南方航空的营收却达到了925.61亿元,同比减少40.02%,净亏损高达108.42亿元。这样的数据,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片亏损的阴霾中,仍有航司凭借创新脱颖而出。以厦门航空为例,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15%,净利润4.79亿元,上年同期却为净亏损21.2亿元。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创新在航空业中的重要性。
林跃,一位航空业内人士,曾表示:“国有航空公司在疫情的倒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产品研发。这不仅反映了航司对现金流的强烈需求,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航司的创新能力。”看来,在这场亏损的风暴中,创新成为了航司们逆流而上的关键。
事实上,航空业的亏损并非无迹可寻。疫情、油价、汇率等三重压力,让航空业如同背上了沉重的枷锁。然而,在这场挑战中,航空业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为了应对亏损,各大航司纷纷推出创新产品。例如,“快乐飞”、“青春飞”、“安逸飞”等多种类似产品,试图在民航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然而,这些创新产品对于航司业绩的拉动作用,似乎并不明显。
据预测,2024年三大航预计共亏损47.1亿至64.1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34.23亿元,亏损同比收窄五成至六成。虽然亏损有所收窄,但航空业仍需努力,才能在这场挑战中脱颖而出。
航空业在这场疫情冲击下,亏损与盈利并存。在亏损的背后,是航司们不断创新的勇气和决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航空业将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