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那些曾经驰骋在街头巷尾的燃油车,现在是否还有它们的价值?油电转换的大潮已经波涛汹涌,推动燃油车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
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站出来,研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引领和指导燃油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新增产能,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收购等方式,实现燃油车企的转变,而不是继续大规模征地新建。
然而,这种短期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燃油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相较于新能源车型,燃油车在更新换代的速度和智能化程度上正逐渐落后。面对新能源车的价格攻势,燃油车只能依赖于降价促销和市场资源的投入来维持市场份额。
这种状态下,我们一方面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经营粗放、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的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我国的油电转换已经进入了关键转折期。目前,我国燃油车拥有3000多万辆产能,新能源车建成2000多万辆产能,但油电转换只消化了200 - 300万辆燃油车产能,新能源产能多为新建。
以上海北郊某购物中心为例,地下车库一排近20个充电车位上,几乎全部停放着燃油车。这并非偶然,因为停车资源的不充分直接导致了油车占位的现象。
近年来,雾霾成为困扰北京等大城市的顽疾。据环保部统计,北京31.5%的细颗粒物PM2.5来自于汽车尾气。因此,减少传统燃油车的空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过去那种不计成本和效率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严峻的经营环境下已经不堪一击。我们需要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人力资源管理升级加码。
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但仍面临标准、核心技术、基础设施等障碍。这需要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的联合,通过统一规划、协同配合来解决。
燃油车的资源利用升级,是一场迫在眉睫的革新。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对环境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