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业界仿佛掀起了一场关于“补血”的大讨论。咱们熟悉的工行和农行,它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怎么突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听说,工行打算发行800亿的永续债,分红比例稳定在30%。这可不是小数目啊,简直是给市场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而农行呢,也推出了千亿定增计划,让人不禁要问:这是要干嘛呢?
其实,这些补血行动背后,有政策鼓励的因素,也有银行自身资本补充的压力。在监管层的鼓励下,各大银行纷纷加入到了补血的大军中。这不,银监会刚刚下发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更是让整个行业都热闹了起来。
银行补血,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化为信贷投放,进而流向实体经济。想想看,银行就像一条条血脉,为国家的经济注入活力。所以,银行的资本充足,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负责的表现。
当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比如工商银行,截至今年6月30日,不良贷款率为1.54%,和一季报持平。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工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不过,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这也让工行不得不启动了千亿再融资计划。
除了传统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现在银行资本补充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可转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这些都是银行补血的新工具。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工行、中行、农行等多家银行发行了永续债,合计发行规模达3150亿元。
业绩方面,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理力度加大,不良贷款“双降”,拨备覆盖率同业领先,风险抵御能力强。预计19/20年归母净利润YOY分别为4.9%/4.6%,对应BVPS5.2/5.6元。而中国银行虽然营业收入增速垫底五大行,但依然稳坐A股最赚钱上市公司的宝座。
银行业补血行动,既是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责任。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银行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