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快节奏下,小米SU7的事故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隐患暴露无遗。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缺陷引发的悲剧,更是一场关于责任和安全的深刻反思。
从技术角度来看,小米SU7标准版的多重隐患暴露无遗。如果小米不能正视安全体系的漏洞,诚恳回应家属的质疑,那么其标榜的用户至上理念将沦为空洞的口号。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导致3人死亡的事故,责任认定成为焦点。技术鉴定、驾驶行为、车辆设计、道路环境等多方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由交警部门或司法机构判定。而事实上,包括小米NOA在内的现有系统都只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法律和技术责任边界依然模糊。
此次事故中,车辆的安全设计也受到严格审视。小米官方公布的时间线显示,悲剧发生在3月29日22时44分左右。然而,新手对于跑车动态性能的动力掌握不足,在雨天转弯时未减速,导致事故的发生。这不禁让人思考,对于试驾时的新手,是否应该只试乘不试驾?
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标准版本车型,并没有配备该技术。4月1日,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起事故属于单方责任事故,同时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有网友指出,小米SU7在宣传时介绍车辆电池安装了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在极端情况下会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
面对质疑,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回应称,据了解是车主手动驾驶发生事故,事发后第一时间已经联系车主,正在全力协助警方和用户处理后续事宜。车企有责任明确告知用户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以及使用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让驾驶员产生依赖心理,降低驾驶安全意识。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技术失效的个案,更是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转折点。最后保险公司的责任,若事故车辆投保车损险及三者险,保险公司需按合同赔付,但可能以车辆设计缺陷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为由拒赔,需结合《保险法》第17条审查免责条款提示义务履行情况。若小米宣传NOA功能时存在夸大安全性,可能违反《广告法》第28条,构成虚假宣传。
可能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小米SU7近日接连发生事故,不禁让大家对这台保时米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一丝丝怀疑。对于想去试驾的朋友,心情激动可以,但安全意识绝不能放松。
01小米SU7在一天之内,一南一北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冲出赛道,引发网友质疑刹车系统有问题。03事实上,小米SU7搭载了博世最新的DPB2.0解耦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