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造成3人不幸离世。这起事故不仅让人对车辆的安全性能产生了质疑,更将“人机共驾”的风险临界点推向了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时,小米SU7的车速已经达到了116km/h,相当于每秒前进31米。在这样的速度下,即便是纯视觉智驾系统,其最大探测距离也只有200米。从系统识别风险到发出预警,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极为有限。
一些行业专家指出,即便在系统多次发出预警的情况下,普通驾驶员在极端路况下也很难在3秒内完成环境感知、决策判断和精准操控。这暴露出当前L2+级辅助驾驶在复杂场景中的局限性——系统虽然能识别风险,却未能为驾驶员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在事故发生后,小米方面通过微博发布了情况说明,并披露了相关细节。这起事故让小米在反思和改进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正如公司发言人所说,他们正致力于确保每一次的出行都是安全的。
小米SU7的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引发了热议。当前,智驾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智驾风险教育的普及、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边界的厘定等问题,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信息,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状态,车速为116km/h。在系统发出前方有障碍的风险提示后,车辆进入人驾状态,随后发生碰撞。从发出障碍物提示到发生碰撞,不超过5秒时间。
为了避免人机共驾导致的“灰色地带”,有车企高管表示,从车企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把智驾安全机制建立完善,确保人车共驾切换时,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反应。
小米SU7的事故让我们看到了人机共驾的风险临界点。在这个问题上,车企、驾驶员、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每一次出行都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