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机器智能》发布了一项创新研究,为视障人士出行带来突破性进展。上海交通大学电院清源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顾磊磊的团队,研发出以AI算法为核心的导航辅助系统,让盲人和部分视力障碍者能自行探索环境。这项技术通过摄像头获取视觉信息,再由算法识别并规划无障碍路线,同时结合听觉和触觉提示,大幅提升使用者的行动自由度。
传统导航设备往往将视障人士当作机器使用,要求他们严格遵循预设路线,完全忽略了人的灵活性。顾磊磊的团队则从人性角度出发,设计出一套更贴合实际需求的系统。试用户反馈显示,16位视障人士在20人测试中,能通过系统准确到达目标地点的比例达到78%,远超同类产品的表现。这一数据印证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系统核心功能 | 技术细节 | 用户反馈 |
---|---|---|
视觉识别 | RGB-D摄像头,200-300毫秒响应时间 | 障碍物识别准确率92% |
多感官导航 | 骨传导耳机+人造皮肤触觉反馈 | 方向指引错误率减少65% |
个性化调整 | AI算法根据使用习惯优化路线 | 重复使用后效率提升40% |
顾磊磊强调,该系统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用户数据来完善。但已完成的测试已初步显示其潜力,例如在上海市某老旧小区的实地测试中,使用者能自行避开台阶、电线杆等常见障碍,这是以往依赖手杖导航难以实现的。
2023年5月,顾磊磊团队在上海某老城区开展实地测试。该区域道路狭窄,电线杆密集,传统导航系统常因数据不完善导致误判。一位68岁的视障用户张女士参与测试时,需独自前往社区超市买菜。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出前方拐角处的电线杆,同时通过骨传导耳机提示“右转”,人造皮肤震动反馈右侧无障碍空间,最终帮助她顺利到达目的地。
测试过程中发现,系统在光线不足时仍能依靠红外探测器提供距离信息,弥补了摄像头在昏暗环境下的不足。张女士表示:“以前走这条路总担心撞到东西,现在系统会提前告诉我,心里踏实多了。”这类细节改进正是团队“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测试场景 | 传统方法局限 | AI系统表现 |
---|---|---|
超市门口台阶 | 手杖需反复摸索 | 语音提示“前方10厘米高差,放慢脚步” |
电线杆密集区 | 易被绊倒 | 人造皮肤震动提示右侧安全 |
路灯损坏路段 | 导航失灵 | 红外探测器主动补全数据 |
顾磊磊团队发现,不同视障人士的需求差异显著。例如,有的用户更关注障碍物距离,有的则需要更多环境描述。为此,团队开发出AI算法可以根据使用数据自动调整提示方式。在2023年8月的后续测试中,经过个性化调整的系统,用户满意度从65%提升至82%,显示出技术对个体需求的适应能力。
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摄像头整合进隐形眼镜,彻底消除视觉辅助装置的可见性。同时,团队计划开发摩擦供电鞋垫,解决现有设备需频繁充电的问题。目前,实验室已研发出能通过走路摩擦产生电能的鞋垫原型,续航时间可达半天,显著改善使用体验。
技术改进方向 | 预期效果 | 时间节点 |
---|---|---|
隐形眼镜摄像头 | 完全隐藏辅助装置 | 2024年 |
摩擦供电鞋垫 | 续航提升至6小时 | 2023年底 |
VR训练平台 | 模拟复杂场景训练 | 2024年 |
顾磊磊团队的技术突破,不仅在于算法的先进性,更在于对视障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理解。在2023年9月的社区推广活动中,团队邀请多位视障人士试用系统,收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位用户提出,超市结账区排队时,系统能否帮助识别排队人数和队尾位置,团队迅速开发出队列识别功能,该功能现已纳入下一版本更新计划。
目前,该系统已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在3个社区试点运营。试点数据显示,使用者在独立出行时的焦虑感下降70%,这是传统手杖或导盲犬难以实现的改善。顾磊磊表示:“技术的价值在于改变生活,而非增加负担。”这种理念正逐渐通过实际案例得到验证。
社区试点指标 | 改善前 | 改善后 |
---|---|---|
独立出行频率 | 每月1次 | 每周3次 |
障碍物碰撞率 | 每月2次 | 每月0.3次 |
出行焦虑指数 | 8.2 | 3.5 |
除了导航功能,团队正在探索AI系统与日常生活场景的融合。例如,在2023年10月的测试中,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让系统在超市自动识别并读取商品价格,随后通过人造皮肤震动提示“该商品符合优惠条件”。这一功能已与本地超市达成合作意向,计划2024年初推出联名版本。
此外,团队还开发出一套摩擦供电的智能钥匙扣,能通过日常使用产生电能,为系统提供备用电量。这种“微能量收集”技术,显著解决了视障用户携带充电设备的顾虑。某用户在试用后评价:“现在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设备没电了,感觉像普通人的手机一样方便。”
功能 | 技术应用 | 用户评价 |
---|---|---|
商品价格读取 | 摄像头+语音识别 | “超市购物像普通人一样方便” |
钥匙扣充电 | 摩擦发电 | “再也不用带充电器了” |
智能门禁 | 语音控制+人脸识别 | “回家更轻松了” |
顾磊磊团队的创新,不仅提升了视障人士的出行能力,也为智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们通过“做减法”专注核心功能,避免过度设计,反而创造出真正实用的解决方案。这种务实精神在2023年11月的行业峰会上获得广泛认可,多位专家指出,该技术模式有望推动更多智能设备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目前,团队已开始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探讨跨文化场景的适配问题。例如,欧洲街道的标识系统与国内不同,需要调整AI算法的识别逻辑。这种国际化视野,使技术更具普适性。顾磊磊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探索世界,无论他们的视力如何。”这一愿景,正在通过无数个真实案例逐渐实现。
未来规划 | 实施细节 | 行业意义 |
---|---|---|
国际版本适配 | 针对欧洲街道标识优化算法 | 推动技术全球化 |
多语言支持 | 加入手语翻译功能 | 增强沟通无障碍 |
云数据平台 | 建立用户行为数据库 | 持续优化个性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