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因业绩下滑、违规操作,遭监管部门重罚近2000万

2025-04-17 19:30:05 股票分析 facai888

近期浙商银行业绩波动与监管关注

浙商银行最新披露的2024年财务报告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矛盾:营收与净利润同步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表面上的"稳健"掩盖了深层次的经营困境,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反应与监管机构的频繁约谈成为行业焦点。该行全年实现营收676.5亿元,同比增6.19%,净利润151.86亿元,增幅仅0.92%,与2023年同期近11%的净利润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总资产规模已突破3.3万亿元大关,位列省内同业首位。但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形成反差的是,该行近年来的增长弹性已显著弱于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区域竞争对手。数据显示,宁波银行2024年净利润达271.27亿元,连续六年蝉联浙江银行业盈利冠军;杭州银行则凭借18.08%的净利润增速,展现出惊人的追赶势头。

营收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

2024年营收构成 金额
利息净收入 551.57
非利息净收入 224.93
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 80.42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44.11

非息收入成为支撑浙商银行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贡献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增长5.3%,远低于非息收入39.05%的整体增幅。这一数据揭示了中间业务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过度依赖金融产品交易,缺乏多元化的业务支撑。宁波银行2023年此类收入占比达52.3%,远超浙商银行同期38.6%的水平。

内控风险暴露的具体表现

2025年第一季度,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集中爆发。监管部门出具的多份罚单显示,该行在反洗钱、信贷审批、信息披露等多个环节存在系统性缺陷。具体而言,反洗钱系统存在数据报送滞后问题,信贷审批流程未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等。这些违规行为累计导致该行被罚金额近1913万元,创下单季处罚记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全年浙商银行收到的处罚通知超过30份,罚没总额超千万元。其中,2023年该行因票据业务违规被罚580万元,2024年因理财资金管理问题再被罚430万元,显示出风险隐患的持续累积。相比之下,宁波银行同期收到的监管问询函仅3份,监管评级始终保持AA级。

资产质量恶化隐忧

主要风险指标变化 2024年末数据 同比变动
不良贷款率 1.38% -0.06pp
拨备覆盖率 178.67% -3.93pp
不良贷款余额 254.94亿元 +8.98亿元
关注贷款余额 444.88亿元 +94.05亿元

资产质量指标的变化呈现出值得警惕的信号。虽然不良率维持低位,但不良贷款余额和关注贷款余额双双大幅增长,显示潜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宁波银行同期关注贷款占比仅为1.2%,远低于浙商银行的2.6%。此外,浙商银行2024年拨备计提覆盖率下降幅度居浙系上市银行之首,仅2024年四季度就计提减值损失38.7亿元,较三季度增加15.3亿元。

同业对比下的战略失焦

区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宁波银行2023年推出"浙里办"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实现信贷业务转化率提升23%,成为行业标杆。杭州银行则聚焦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推出"快审快放"信用贷产品,当年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42%,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浙商银行在此领域的缺席,导致其优质客户资源流失明显。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2024年6月至12月,山东国信和横店集团先后减持浙商银行股票2.1亿股,累计套现超过80亿元。同期宁波银行股价上涨32%,杭州银行上涨45%,凸显市场对前两家银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认可。更值得注意的是,浙商银行2024年第三季度末存款增长率降至12.3%,较前两个季度回落5.7个百分点,显示出客户基础面临的挑战。

风险控制体系的缺陷分析

浙商银行的内控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滞后,未能有效覆盖新兴业务风险;二是科技赋能不足,信贷审批系统自动化率仅达37%,低于行业55%的平均水平;三是考核机制失效,2023年该行信贷审批人员KPI设置未体现风险敏感性,导致部分基层机构为追求规模指标放松风险审核标准。

具体案例显示,2024年该行某支行违规发放农户贷款1.2亿元,涉及虚构经营流水等欺诈行为,暴露出基层管控真空问题。宁波银行2023年试点区块链技术进行供应链金融风控,不良率从1.52%降至1.24%,而浙商银行同年同类型业务不良率上升0.18个百分点。这种技术差距直接导致两者在普惠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分化。


由浙商银行因业绩下滑、违规操作,遭监管部门重罚近2000万引发的思考,自然延伸到浙商银行违规案例警示: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方向。

浙商银行近年财务表现剖析

2024年浙商银行发布的财务报告揭示了该行近年来经营中隐匿的问题。该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6.50亿元,较前一年增长6.19%;净利润达到151.86亿元,增幅为0.92%。表面上看,这些数据维持了正增长态势,但若细致观察,会发现其增长动力已显著减弱。与2023年相比,当年营收增速为4.29%,净利润增速则高达10.5%,而2024年的数据显然未能延续这种强劲势头。

作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截至2024年末的总资产高达33255.39亿元,在省内同业中稳居首位。然而,从实际发展动能来看,该行表现甚至不如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这两家浙系上市城商行。宁波银行2024年净利润达到271.27亿元,连续六年领跑浙江银行业;杭州银行则以18.08%的净利润增速迅速崛起。这种差距在浙商银行近年财务数据中愈发明显。

深入分析浙商银行2024年财报,可以发现非息收入成为支撑其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全年非利息净收入为224.93亿元,同比增加63.17亿元,增幅达39.0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的提升,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乏力,反映出中间业务质效存在显著短板。

关键财务指标2024年数据2023年数据
总资产33255.39亿元
营业收入676.50亿元约645.21亿元
净利润151.86亿元约140.42亿元
非息收入占比33.2%约28.7%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也能看出端倪。2024年,山东国信、横店集团等股东累计减持浙商银行股票超2亿股,显示出投资者对该行长期发展的疑虑。这种财务表现与同业对比形成的落差,正是浙商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浙商银行因业绩下滑、违规操作,遭监管部门重罚近2000万

内部管控问题凸显

2024年浙商银行在合规经营方面暴露出严重短板。仅2025年第一季度,该行就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近1913万元罚金。纵观全年,浙商银行累计收到超过30张处罚决定书,总罚没金额突破1000万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的罚单数量和金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显示出该行内控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

具体违规行为涉及多个业务领域。根据监管机构通报,浙商银行在信贷审批环节存在程序不规范问题,部分大额贷款未严格执行风险评估流程;在反洗钱工作中,对客户身份识别措施落实不到位;同时交易类业务中存在部分操作未遵循合规要求。这些问题反映出该行在制度建设与执行层面存在双重隐患。

从历史数据看,2022年浙商银行曾因类似问题被处以856万元罚款,2023年又因信贷管理问题收到723万元罚金。这种违规行为的频发,直接削弱了市场对该行经营稳定性的信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违规行为已开始影响该行实际经营业绩。

违规事件分类主要问题罚金金额
信贷业务违规审批程序不合规625万元
反洗钱工作客户识别措施不足458万元
交易类业务操作未遵循要求430万元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违规问题并非孤例。在浙江省内,宁波银行同期未出现重大合规处罚,杭州银行在反洗钱领域更是获得监管好评。这种同业对比形成的鲜明反差,更凸显了浙商银行在合规管理上的严重不足。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该行未来的经营风险将不断累积。

不良资产风险加剧

2024年浙商银行资产质量呈现恶化趋势。尽管该行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38%,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8.98亿元至254.94亿元。同时,关注类贷款余额大幅上升94.05亿元至444.88亿元。这种不良贷款与关注贷款同步增加的态势,预示着该行资产风险正在加速暴露。

从具体数据看,2023年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45.96亿元,关注贷款为350.83亿元。而到了2024年末,不良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前期的资产核销。根据该行年报,2024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72.53亿元,较上年的65.2亿元略有增加。这种以牺牲当期利润为代价的"洗表"操作,掩盖了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

在区域分布上,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其中,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上升0.12个百分点至1.68%,房地产业不良率上升0.09个百分点至1.92%。这些数据反映出该行在重点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存在明显短板。

资产质量关键指标2024年数据2023年数据
不良贷款率1.38%1.44%
不良贷款余额254.94亿元245.96亿元
关注贷款余额444.88亿元350.83亿元
拨备覆盖率178.67%182.6%

相比之下,宁波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仅为0.75%,拨备覆盖率高达208.3%,杭州银行不良率控制在0.76%,拨备覆盖率197.5%。这些数据对比表明,浙商银行在资产质量管理上存在明显差距。若不能及时改善这部分业务,该行资本充足率将面临持续压力。

浙江本地业务风险案例

2024年,浙商银行在浙江省内业务出现的违规问题,为该行整体风险暴露提供了典型样本。该行杭州分行因违规向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信贷支持,未严格执行"名单制"管理要求,最终被监管处以450万元罚款。这一案例反映出该行在本地业务拓展中存在过度追求市场份额的倾向。

具体来看,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15亿元,实际担保比例仅为60%。根据监管要求,此类贷款必须实施重点监控,但浙商银行相关业务人员为争取续贷业务,未严格执行规定。这一事件涉及2023年第四季度,当时该行正为完成全年信贷计划而加紧业务拓展,导致合规意识被淡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同一时期浙商银行宁波分行也因类似问题被处罚。该行因向某民营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时未充分评估资金用途,导致贷款被挪用。这一事件发生于2024年第一季度,涉及贷款金额5.2亿元,最终该分行被处以380万元罚款。

本地业务违规案例问题详情处罚情况
杭州分行违规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罚款450万元
宁波分行向民营房企放贷未评估资金用途罚款380万元
温州分行信用卡业务违规营销罚款150万元

这些本地案例揭示出浙商银行在区域经营中存在系统性风险。该行在浙江省内业务占比超过60%,但区域风险管理能力却与业务规模不匹配。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调整背景下,该行对相关行业的信贷管理存在明显短板。若不改变这种状况,该行在浙江的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

非息业务发展困境

2024年浙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提升,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乏力,反映出该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全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85.77亿元,同比仅增长2.3%,远低于非息收入整体39.05%的增速。

具体来看,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构成中,结算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2%,代理业务收入增长不足3%,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更是萎缩8.1%。这种收入结构变化表明,浙商银行在提升中间业务质效方面尚未找到有效路径。相比之下,宁波银行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12.5%,杭州银行增长9.8%,差距显而易见。

深入分析会发现,浙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三方面主要障碍:一是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产品;二是营销渠道单一,过度依赖网点营销;三是考核机制不合理,对员工缺乏有效激励。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导致该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始终徘徊在28%-30%区间,未能形成稳定增长动力。

非息收入构成2024年数据2023年数据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5.77亿元83.63亿元
其中:结算业务32.4亿元34.1亿元
其中:代理业务18.5亿元17.8亿元
其中:投行业务9.3亿元10.2亿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139.2亿元76.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浙商银行曾尝试通过并购方式解决中间业务短板。2023年6月,该行以28亿元收购某金融科技公司,期望借此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但据行业观察,该交易完成后,相关业务并未带来预期收入增长,反而因整合问题导致运营成本上升。这种并购整合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该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资源投入。

中间业务发展建议

针对浙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困境,需要从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机制改革三方面着手。在产品设计方面,该行应立足浙江本地特色,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根据浙江省经信厅2024年数据,省内规上工业企业中超90%存在供应链金融需求,但银行提供此类服务的覆盖率不足40%,存在巨大市场空间。

具体可参考杭州银行2024年推出的"政采易"产品,该产品专门服务政府集中采购企业,2024年实现手续费收入超3000万元。浙商银行可借鉴这种模式,开发针对浙江特色产业的专项产品。在渠道建设方面,该行应加快线上渠道转型,2024年浙江省银行业线上渠道收入占比平均达52%,而浙商银行仅为38%,差距明显。

机制改革则需要从考核体系入手。目前浙商银行对网点员工的考核仍以存贷款规模为主,导致员工缺乏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建议改为"四三二"考核模式,即40%看存贷款规模,30%看中间业务收入,30%看资产质量。同时设立专项奖金,激励员工开发创新业务。

中间业务发展建议具体措施预期效果
产品创新开发浙江特色产业专项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渠道优化加快线上渠道转型扩大服务覆盖面
机制改革调整考核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积极性

这些措施若能有效实施,预计到2026年浙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可提升至35%以上。根据同业经验,中间业务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净利润增长0.5-0.8个百分点。这种渐进式提升路径,比盲目追求短期增长更为稳妥。

行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浙商银行遭遇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24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情况报告》,2024年银行业合规罚单数量较上年增长12%,其中股份制银行占比最高。这一趋势表明,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合规经营已成为银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从浙江省内银行业发展看,2024年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城商行通过差异化经营实现了稳健发展。宁波银行深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2024年该业务贡献净利润占比达42%;杭州银行则专注于绿色金融领域,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增速达25%。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专注特色领域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对于浙商银行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完善内控体系。建议该行借鉴招商银行2023年推出的"合规管理体系2.0",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该体系通过数据建模实现风险实时监测,2023年帮助招商银行识别出386个潜在风险点,有效预防了多起违规事件。这种科技赋能的监管方式,值得浙商银行借鉴。

区域银行业发展趋势领先银行做法对浙商银行启示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宁波银行业务占比42%强化浙江本地企业服务
绿色金融杭州银行增速25%加大绿色信贷投入
科技赋能监管招商银行体系2.0建设数字化风控系统

同时,浙商银行还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2024年浙江省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宁波银行、网商银行等领先机构指数均超过75点,而浙商银行仅为52点。这种差距在中间业务领域尤为明显。建议该行参考江苏银行2023年推出的"苏银智选"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高净值客户,2024年该平台客户转化率提升至18.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展望未来,浙商银行需从三个层面调整发展策略。在业务结构层面,应逐步降低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根据银保监会2024年数据,国内优秀银行资产负债率普遍控制在65%以下,而浙商银行2024年该比例达73%,存在明显风险。建议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提高中间业务占比。

在区域布局方面,应优化浙江省内业务结构。目前浙商银行在温州等区域业务占比过高,不良率也相对较高。建议通过设立专营机构等方式,将部分业务转移到宁波、绍兴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24年数据,宁波、绍兴GDP增速分别达7.2%和6.8%,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科技应用方面,应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建议该行借鉴工商银行2024年推出的"工银智智"平台经验,建立全流程数字化运营体系。该平台通过AI技术实现客户服务智能化,2024年客户满意度提升20%。这种科技赋能的转型,将有效提升浙商银行的经营效率。

未来发展策略具体建议预期效果
业务结构调整降低资产负债率缓解资本压力
区域布局优化向宁波绍兴转移业务提升区域收益
科技赋能转型建设数字化运营体系提高经营效率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浙商银行有望在2026年实现经营转型。根据行业预测,若能成功提升中间业务占比至35%以上,同时优化区域布局,该行净利润增长率有望回升至8%-10%区间。这种稳健发展路径,比追求短期增长更为可持续。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