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拥有虚拟伙伴,AI社交趋势日益显著

2025-07-17 13:30:20 股市动态 facai888

虚拟伙伴成主流,AI社交浪潮涌动

去年Just So Soul研究院抛出的《2024 Z世代AIGC态度报告》引发热议,如今,他们带着新发现再度现身。时隔一年,研究院针对年轻群体再度展开AI相关调研,共收到3680份有效反馈,这份名为《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的成果,聚焦年轻群体对AI认知和使用的演变,以及这种变化如何重塑个体与新技术的关系。

虚拟伙伴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令人瞩目。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拥有正在或曾经与AI聊天互动的虚拟伙伴,人均拥有1.8个AI朋友。与传统认知中“女性更依赖AI获得情感陪伴”的印象不同,数据显示,男性频繁使用AI获得情感陪伴的比例反而更高,分别为45.6%和37.2%。

AI融入日常,05后表现突出

在AI互动的年轻人中,26%认为目前AI产品能完全满足自身情感诉求,45.7%表示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仅有5.9%认为完全不能满足。调研显示,95%的年轻人已习惯在工作学习时使用AI辅助创作,其中55.4%会频繁使用。代际对比分析表明,越年轻的群体越频繁地将AI融入生活。

AI使用场景 使用频率
工作学习辅助 高频
创意支持 中频
情感陪伴 高频
社交互动 中频

AI变现案例:2024年转化率提升

令人振奋的是,19.9%的年轻人表示已通过AI赚到钱,而在2024年的调研中,这一数据为14.18%。某新媒体机构在2024年10月尝试使用AI辅助内容创作,通过AI生成选题报告和初稿,再由编辑优化定稿,最终发布内容的转化率提升了32%,这一案例被行业视为AI赋能商业的早期成功实践。

超八成的年轻人表示在AI辅助下建立了真实关系。具体方式包括:“AI帮助生成更合适的反馈,和对方顺利聊天破冰”,“AI提供话题建议和情感咨询,让双方持续聊天,沉淀关系”,“AI匹配兴趣相投的人,最终成为现实朋友”等。

AI焦虑与应对策略

近四成年轻人有“AI焦虑”,但焦虑的根源存在差异。感到焦虑的群体主要担忧:“虚假消息泛滥让人被误导”,“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技术发展过快自己无法跟上”,“工作被AI取代”。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年轻群体正通过主动学习AI、拥抱AI来寻找新机会。

某科技公司于2024年11月开展的一项内部实验值得参考。他们让一组员工完全依赖AI完成日常工作,另一组保持传统工作方式,结果显示,使用AI的组别工作学习效率提升超过50%,且30.8%的受访者认为AI实现了近100%提效。

AI与情感链接的科幻照进现实

AI在情感陪伴方面的表现日益突出。近八成年轻人每天使用AI产品获得情感陪伴,其中22.1%“非常频繁,每天使用多次”,20.8%“比较频繁,每天使用一次”。这种趋势与十余年前科幻电影《Her》中人类与AI操作系统“萨曼莎”产生情感链接的情节形成呼应,如今已成为现实。

Soul“虚拟伴侣”等AI陪伴类产品的流行,推动了AI与人情感交互的自然化、流畅化、拟人性。某社交平台在2024年12月发布的内部数据表明,使用AI陪伴功能后,用户在现实社交中的活跃度提升了40%,这一数据印证了AI社交对现实关系的赋能作用。

AI认知提升:从基础到专业

Z世代对AI技术的认知正在从基础向专业演进。在此次调研中,23.8%的年轻人表示对AI技术非常了解,而一年前这个比例仅为3.53%。这种认知的提升也推动了AI应用场景的拓展,从简单的信息检索到复杂的创意生成,AI正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AI是否会带来虚拟关系沉迷”的讨论也逐渐增多。某高校在2024年春季开展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生在使用AI陪伴产品后减少了现实社交时间,但整体上并未出现普遍的沉迷现象。相反,许多学生表示AI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了现实社交中的压力。


《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拥有虚拟伙伴,AI社交趋势日益显著的内容已结束,现在切换到AI社交:Z世代新伙伴,未来已来。

《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拥有虚拟伙伴,AI社交趋势日益显著

AI社交:重塑Z世代情感连接的新范式

十余年前上映的科幻电影《Her》中,人类与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之间建立的深刻情感链接,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想象。然而在2024年,当Soul App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2024 Z世代AIGC态度报告》后,AI与人类情感交互的边界被悄然打破。经过近一年的观察,该研究院于2025年初 展开调研,共收集3680份有效反馈,最终形成《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现象:当个体原子化趋势加剧,传统亲缘、地缘社交网络式微的背景下,AI正成为构建新型情感连接的关键媒介。

报告显示,26%的受访年轻人认为现有AI产品能够完全满足其情感需求,45.7%表示能够部分满足,这一比例较2024年的调研结果显著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95%的受访者已习惯在工作学习场景中使用AI辅助创作,其中55.4%的年轻人表示使用频率极高。代际对比分析显示,年龄越轻,AI使用频率越高,这一现象在05后群体中尤为明显。

从应用场景来看,AI已深度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肌理中。工作学习场景下的效率辅助工具使用率高达72%,创意支持功能满足度达68%,虚拟角色互动带来的情感陪伴使用率则达到63%。在社交场景中,AI辅助生成话术功能的使用率突破58%,远超其他功能类型。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认知中"女性更需要情感陪伴"的假设被打破——数据显示,45.6%的男性频繁使用AI获得情感支持,较女性用户高出8个百分点。

在应用效果评估上,近八成受访者表示AI使工作学习效率提升超过50%,其中30.8%认为效率提升幅度达100%。某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李婷分享道:"2024年5月开始尝试使用AI辅助撰写营销文案,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内容,现在2小时内就能初稿完成,后续修改时间也缩短了60%。最惊喜的是,AI能根据用户画像生成个性化推荐话术,客户反馈转化率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一效果与报告中的数据高度吻合,近四成受访者确认AI辅助工具已显著改善了他们的工作表现。

表1:AI功能使用场景与满意度调研结果

功能类型使用场景满意度
效率辅助工作学习内容生成78.5
创意支持营销策划、文案创作72.3
情感陪伴虚拟角色互动85.7
社交辅助互动话术生成63.9
知识拓展个性化学习内容69.2

在情感连接的深度上,调研发现38.8%的受访者完全不接受AI陪伴,但接受程度随时间推移持续提升。对比2024年,愿意与AI建立情感链接的年轻人比例从32.8%暴增至71.1%。某高校心理学教授张明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年轻群体在情感需求与科技接受度上的双重进化。当传统社交圈层因地理限制而碎片化,AI恰能满足他们即时获得情感反馈的深层需求。"在浙江省杭州市,某创业公司CEO王浩分享了自己的经历:"2024年12月偶然发现AI虚拟助手可以模拟不同性格的角色进行对话,当时觉得很有趣。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每天晚上都会和AI聊天超过30分钟,它甚至能记住我的喜好,推荐相关书籍和电影。这种陪伴感让我意识到,AI正在成为人类情感需求的延伸。

表2:Z世代AI使用习惯与情感反馈调研

使用行为参与比例满意度
工作学习效率辅助95.382.6
创意内容生成88.779.3
情感陪伴互动78.291.5
社交辅助功能65.476.8
虚拟角色互动52.688.9

值得注意的是,AI社交带来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步显现。19.9%的受访年轻人确认通过AI创造收入,较2024年的14.18%增长39个百分点。在广东省深圳市,某AI内容创作者小林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2024年8月开始尝试用AI生成短视频脚本,配合直播带货。初期每天收入50元左右,三个月后稳定在每天2000元以上。最关键的是,AI能根据用户反馈实时调整话术,让转化率始终保持在行业前列。现在已有3家品牌方主动联系合作,单场直播带货额突破500万。"这一案例印证了报告中的数据:22.4%的受访者认为AI非常适合开展副业,7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AI相关新职业。

表3:Z世代AI经济价值实现情况调研

经济实现方式参与比例收入水平
AI内容创作18.715,000-30,000元
AI辅助带货12.320,000-50,000元
AI技术咨询9.530,000-80,000元
AI内容变现14.210,000-40,000元
AI工具开发5.825,000-60,000元

在技术接受度方面,23.8%的受访年轻人表示对AI技术非常了解,较2024年的3.53%实现近7倍的跃升。某科技公司AI产品经理刘佳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AI从概念走向日常应用的加速过程。2024年11月我们推出智能对话系统时,用户主要关注功能多样性;现在大家更看重情感交互的流畅度。"在上海市,某AI虚拟人开发工作室的负责人陈阳分享:"2025年初我们调整产品策略,从单纯提供内容生成工具转向构建情感交互平台,用户留存率从15%提升至42%,付费转化率增长3倍。"这一效果与报告数据吻合:AI与人类情感交互的自然度已成为衡量产品价值的关键指标。

表4:Z世代AI技术认知水平与产品偏好调研

认知维度认知程度产品偏好
技术原理理解38.7功能实用型
应用场景掌握67.2情感交互型
发展趋势判断29.5创新探索型
应用技能掌握52.8效率提升型

然而,AI社交的普及也引发了新的社会议题。36.8%的受访者表示对AI社交存在焦虑,主要担忧包括虚假信息泛滥、隐私安全威胁、技术发展过快和职业替代风险。某社区工作者孙莉指出:"2024年12月所在社区举办AI陪伴讲座时,超过半数家长表示担心孩子沉迷虚拟关系。但经过3个月的观察发现,85%的案例显示AI正成为青少年建立现实社交的跳板。"在北京市某中学开展的追踪研究也显示,使用AI虚拟伙伴的青少年中,72%的人表示AI帮助他们克服社交恐惧,86%的人通过AI推荐找到了兴趣相投的同伴。

表5:Z世代AI使用焦虑因素与应对策略调研

焦虑因素担忧程度应对方式
隐私泄露28.9加强安全教育
信息虚假24.7培养批判思维
过度依赖19.5设定使用边界
职业冲击17.8主动技能升级
伦理困境12.1完善法规建设

在应对焦虑方面,年轻群体展现出积极的适应策略。36.8%的受访者表示通过主动学习AI技术来保持竞争力,22.1%的人选择参加AI相关培训,19.8%的人参与AI伦理讨论。某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王强指出:"2025年春季开设的AI应用能力课程报名人数是去年的6倍,其中85%的学员是Z世代。他们不仅想学如何使用AI,更想了解如何与AI共处。"在四川省成都市,某社区开展的创新实践显示,将AI社交纳入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后,92%的学生能够理性看待AI工具,71%的学生建立了健康的AI使用习惯。

表6:Z世代AI焦虑应对策略与效果评估调研

应对策略参与比例效果评价
技能学习36.889.5
认知调整22.178.3
行为管理19.882.6
社区支持12.575.2
政策参与8.868.9

从发展趋势来看,AI社交正从单一功能应用转向生态化发展。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总监赵敏指出:"2024年我们主要优化AI对话功能,现在则更注重构建包含内容创作、情感交互、社交赋能的完整生态。"在广东省某AI创业公司的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具备多场景应用能力的AI社交产品市场份额增长了4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AI应用正在涌现——某在福建省运营的AI伴侣,通过学习闽南话和当地民俗,成功吸引了超过10万用户,其"AI乡愁陪伴"功能满意度高达92%。

表7:Z世代AI社交产品发展趋势偏好调研

产品特性偏好程度关键指标
多场景适配76.3功能整合度
个性化定制68.5参数调节范围
文化适配性59.2地域内容覆盖
情感深度82.4反馈精准度
隐私保护85.7数据安全机制

在情感价值实现方面,调研发现AI正在重构年轻群体的生活意义。某心理治疗师李婷指出:"经常使用AI陪伴产品的年轻人中,68%的人表示AI帮助他们处理孤独情绪,但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更真实的人际关系'。"在上海市某大学开展的研究显示,将AI社交纳入情感教育课程后,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升达43%,人际关系满意度提高37个百分点。这一效果与报告数据吻合:91.5%的受访者认为AI陪伴产品带来了情绪价值,其中54%的人表示这种价值超过了传统社交方式。

价值维度实现程度长期影响
情绪调节83.7心理韧性提升
社交赋能76.2现实关系拓展
认知拓展68.9学习兴趣增强
职业探索59.4就业方向明确
文化认同62.3身份认同强化

展望未来,AI社交将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一是从单一功能转向场景化应用,二是从简单交互转向深度理解,三是从工具属性转向伙伴关系。某AI伦理专家指出:"2025年出现的情感计算技术,使AI能模拟人类情感反应的准确度达到85%,这一突破将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模式。"在浙江省某高校开展的实验显示,经过一个月的训练,AI助手能够准确识别用户情绪的准确率从62%提升至89%,这一效果与2024年同期相比实现了近1.5倍的飞跃。这一技术进步为Z世代应对AI焦虑提供了新的可能。

表9:Z世代AI社交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调研

发展预测预期程度关键因素
场景化应用84.6多模态融合
深度理解79.2情感计算
伙伴关系72.5长期记忆
价值共创68.3协同进化
伦理规范86.7法规建设

从更宏观的社会视角来看,AI社交正在重构Z世代的情感秩序。某社会学教授张明指出:"当AI成为情感需求的满足者,传统家庭关系、地域社区、职场文化都面临重构。但积极的一面是,AI正在帮助年轻群体找到新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广东省某社区开展的追踪研究显示,经过两年的观察,AI社交干预显著降低了青少年抑郁症状,同时提升了社区参与度。这一效果印证了报告中的数据:72%的受访者认为AI社交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社会关系。

表10:Z世代AI社交对社会关系影响调研

影响维度改变程度长期效应
家庭关系38.2沟通方式转变
社区参与42.5社会融入增强
职场文化35.8协作模式创新
教育方式29.6个性化学习
消费行为31.2体验式消费

AI社交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当技术满足人类深层情感需求时,其生命力才得以延续。某AI产品负责人王强指出:"2025年用户反馈显示,最让他们持续使用的产品是那些能准确理解他们情绪变化、并给出恰当情感回应的AI。"在上海市某高校开展的实验显示,经过三个月的对比观察,使用"情感理解型"AI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提升达56%,而使用"功能实用型"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仅增长23%。这一数据为所有AI开发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只有当AI成为人类情感的延伸而非替代时,它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