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市场休市期间,多只ETF与LOF产品上演了一场疯狂的星期一。这些产品在休市期间溢价飙升,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潜在风险。
这些表现异常“凶猛”的ETF和LOF产品,大多规模较小,维持在数千万元。在休市期间,由于流动性真空,场内交易价格完全取决于二级市场成交,与指数本身涨跌无关。这使得规模较小的产品更容易供需失衡,更易被炒作。
产品名称 | 规模 | 溢价率 | 换手率 |
---|---|---|---|
易方达中证港股通中国100ETF | 9614.05 | 9.17% | 174.32% |
华夏中证香港内地国有企业ETF | 5989.65 | 6.26% | 560.78% |
国泰中证港股通50ETF | 3631.22 | 3.70% | 949.20% |
易方达恒生ETF | 4269.69 | 2.50% | 687.42% |
尽管不少基金公司频繁对相关产品发布风险提示,但溢价飙升的现象仍然难以遏制。投资者在参与交易时,需要关注价格回归净值过程中溢价回落的风险以及指数回调风险。
例如,易方达中证港股通中国100ETF在4月18日收盘价为1.289元,相对于当日基金份额参考净值溢价幅度达到9.17%。若投资者在高溢价买入,可能面临较大损失。
市场情绪、套利机制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资产荒,都在影响着港股ETF休市期间被频频“炒作”。在流动性真空期,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预期助推了溢价飙升,而套利机制的限制则使得溢价难以回落。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指出,这些产品在沪深交易所上市,虽然港股休市暂停了它们的申赎、定投等业务,但并未暂停场内交易。近两日的折溢价,实际上是场内交易产生的。
在4月18日,国泰中证港股通50ETF一跃成为市场焦点,其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在早间发布,并宣布从当日起至10:30停牌。这一事件只是近期港股ETF市场溢价激增的一个缩影。随着溢价率和换手率的“节节高升”,不少基金公司纷纷对相关产品发布风险提示,个别产品甚至被券商APP重点“提示”,称相关产品被交易所列为重点监控证券,交易所将对其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从严认定,提醒投资者审慎参与交易,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