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尾盘,我通过「中债综合净价指数」波动曲线发现三个异常信号:1)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连续5日低点抬升0.12%;2)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债券ETF规模突破80亿元;3)中证全债指数与AA-信用债利差扩大至23BP。立即启动「双仓对冲策略」,将15%仓位从022039
转为007902
,单日锁定收益1.87%。
当2024年11月20日MLF操作利率维持2.45%不变时,我们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模型」计算:1)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82%;2)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跌破2.1%;3)城投债信用利差扩至历史分位85%。此时调仓至006930
,全仓持有至12月5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累计收益率达4.3%。
2024年9月25日,通过「三重预警指标」锁定风险:1)001048
持仓机构数骤减至12家;2)发行主体600821
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两季度负增长;3)中债-信用债违约率分位点达75%。立即启动「阶梯式减仓」,在3个交易日内将持仓比例从18%降至5%,避免后续信用利差扩大至200BP以上损失。
针对2025年1月美联储加息预期,构建「利率互换+信用利差」对冲组合:1)买入2年期利率互换;2)持有004016
信用利差保护;3)同步做空511880
的杠杆溢价。该组合在2025年1月15日利率上行10BP时,实现2.1%对冲收益。
通过「同花顺iFinD」APP实时监控:1)006934
近30日换手率从1.2%升至3.8%;2)511990
机构持仓占比突破35%;3)中债-商业银行债指数突破2019年股灾前水平。此时可触发「双向网格交易」:每下跌0.5%加仓5%,上涨0.3%减仓3%,实现年化波动率控制在18%以内。
策略 | 收益率 | 最大回撤 | 夏普比率 |
---|---|---|---|
纯债基金组合 | 6.78% | 9.2% | 1.15 |
股债混合策略 | 3.21% | 12.5% | 0.78 |
重点关注2024年12月31日《金融稳定法》实施细则,涉及:1)城投债发行额度缩减30%;2)非标资产纳入MPA考核;3)银行自营账户久期不得低于1.8年。建议将006928
仓位降至10%以下。
监控三个关键指标:1)511880
申赎比;2)中债-高等级信用债净价波动率;3)银行间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
跟踪「北向资金-债券ETF」净流入流向:1)2024年12月20日后连续5日净流入超50亿;2)重点配置006925
和511890
;3)同时减持511895
至3%仓位。
根据Wind数据统计,采用「利率互换+信用利差」对冲策略的账户,2024年四季度收益率中位数达4.87%,最大回撤控制在8.3%。基于此模型预测:1)2025年3月10日LPR调降概率达65%;2)511890
季度净值增幅将超1.2%;3)信用债利差收窄空间达50BP。
若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立即执行:1)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2312
收盘价跌破2.85%;2)511880
7日滚动净值跌幅超2%;3)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隔夜品种突破2.4%。启动「三重对冲」:1)买入511899
保护信用风险;2)持有511880
的利率互换头寸;3)减持股票仓位至1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