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4日港股收盘,锅圈的股价为4.30港元/股,较发行价5.98港元/股跌去28.1%,较年内最高点12.34港元/股跌去了65.2%。这一现象反映出锅圈在资本市场上的困境。现阶段,锅圈所有的护城河都是基于规模效应,如果离开了规模效应,并没有宽广的护城河。尽管“社区央厨”有望为锅圈带来新增量,但目前看来,依旧难以破局。
过去几年,锅圈的业绩稳步攀升,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疫情红利。然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后的锅圈必须向外界证明:疫情红利退去后,锅圈的新故事在哪里以及又该如何讲好这个新故事。投资者不买账的背后,一方面是锅圈的总营收出现了下滑,2023年财报显示,锅圈的总营收同比减少15%至60.94亿元。另一方面,锅圈的加盟店关店率上升,根据窄门餐饮数据,锅圈的10110家门店中暂停营业的门店达到307家,投资者难免担忧加盟店关店率进一步上升会直接影响业绩。
一位山东的锅圈加盟商向DoNews证实,锅圈当初承诺3公里保护距离,但现在2公里内就能看到4家门店,导致其门店的销量明显下滑。作为业绩的根基,锅圈必定希望有更多的加盟商加入进来,然而加入的加盟商越多,又导致门店密度变小。
火锅的旺季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2月,而在夏季,消费者对于火锅的需求并不高,这对加盟商的资金、存货管理和成本控制等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同时,火锅的消费频次较低,而在家吃火锅的频次相对更低。中新经纬曾报道,有人在上海加盟锅圈,八个月亏损40万,只能关店止损。
如此一来,导致加盟商不愿加盟锅圈,而锅圈又因为加盟商数量减少导致业绩增长受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加盟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等。
从锅圈的商业模式来看,在家吃饭食材及相关产品业务的主要销售对象即为加盟商。2020年至2022年,锅圈向加盟商销售在家吃饭食材及相关产品收入分别占总营收的98.2%、94.2%和90.3%,可见加盟商对于锅圈业绩的重要贡献。然而,加盟商数量增长似乎已经陷入了瓶颈,2023年锅圈净增门店为1086家,较2021年的2568家和2022年的2353家已经“腰斩”。
尽管锅圈表示,对上游合作工厂的把控有严格的审核体系,会多方面评估、审核,产品定期检测、突击检查,确保供应商生产安全食品。但是从消费者投诉和连绵不断的监管处罚来看,锅圈的食品安全仍存在不少漏洞。对于锅圈而言,一旦对于加盟店监管不力,造成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再想挽回消费者的信任将难如登天。
锅圈也意识到业绩高度依赖加盟模式的方式风险过大,于是持续创新消费模式,不遗余力地消灭门店销售的淡旺季。然而,“社区央厨”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个挑战。加盟商数量的增长,直接促进了锅圈的业绩增长。但如何确保这些产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形成自身的竞争力是不下的挑战。
面对投资者的冷落,锅圈也在积极求变,比如从此前火锅、烧烤等,到增加了烤鱼、小龙虾、精酿啤酒等新品,再到推动“社区央厨”战略落地,尽管如此,锅圈的品类扩张和战略调整的效果并不显著,锅圈似乎正面临着市场需求下滑的严峻挑战。
锅圈万店,一家以提供火锅、烧烤等食材为主的零售企业,近年来在市场中崭露头角。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锅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细分市场中深耕,打造品牌新高度,成为锅圈亟待解决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餐饮行业的重要议题。锅圈在食品安全方面也遭遇了不少挑战。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针对锅圈的投诉多达984条,包括食品中有异物、食物变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锅圈的信任,也给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预制菜、生鲜电商等新兴行业的崛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锅圈需要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提升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然而,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成为锅圈面临的一大难题。
面对挑战,锅圈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下为具体措施:
锅圈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多种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此外,锅圈还与知名品牌合作,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锅圈将继续深耕细分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同时,锅圈还将持续创新,探索更多发展机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