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官方公众号近日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一场涉及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的侵权纠纷案终于尘埃落定。在这场由吉利汽车发起的诉讼中,威马汽车被判定赔偿6.4亿元,创下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的历史新高。
本案的起因,源于吉利汽车发现威马汽车在短时间内推出了EX系列电动汽车,而这一系列车型的底盘技术竟然与吉利汽车的技术秘密高度相似。经过调查,吉利汽车发现,威马汽车的部分离职人员涉嫌利用原单位的技术信息,在威马汽车内部进行了技术转化,从而引发了这场侵权纠纷。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然而,人才的流动却往往伴随着技术秘密的泄露风险。正如本案中,威马汽车的离职人员将技术秘密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从而引发了侵权纠纷。
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平衡企业利益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企业需要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又要防止技术秘密泄露,维护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离职员工的管理,防止技术秘密的泄露。
这起案件的核心在于技术人才的“跳槽”。2016年起,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有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离职,其中30人迅速加入了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2018年,吉利集团发现,威马汽车利用部分离职人员的技术信息,申请了12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威马EX系列电动汽车,涉嫌侵犯吉利的技术秘密。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威马温州公司侵害了吉利方涉案5套底盘零部件图纸技术秘密,因此判定威马温州公司赔偿吉利方经济损失50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200万元。然而,对于这样的赔偿金额,双方均不满意,于是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除了高额的赔偿金,本案的二审判决还明确了多项具体赔偿和履行义务。例如,如果威马方违反停止使用涉案技术秘密的义务,每日需支付100万元迟延履行金;如果擅自处分涉案12件实用新型专利,每件专利需一次性支付100万元;如果未按判决指定期限履行销毁或移交涉案技术秘密相关载体的义务,每日需支付10万元迟延履行金。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执法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