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控股,这家在音频领域独树一帜的平台,近日 引发关注。时隔两年,喜马拉雅控股更新了其招股书,正式迈出了赴港IPO的步伐。在这份招股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
喜马拉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上海喜马拉雅成立,标志着这家公司的正式营运。喜马拉雅不仅仅是一个音频平台,它更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内容创作者和用户搭建了一个互相连接、交互的平台。
2023年,尽管业绩同比增长1.7%,但营业成本却同比下降了4.4%。这种营收增长与成本支出的背离,让人不禁对喜马拉雅的运营策略产生了好奇。其中,收入分成成本从2022年的16.54亿元降至14.41亿元,减少了2.13亿元。
喜马拉雅的收入主要来自订阅、广告、直播、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四个板块。其中,订阅业务在报告期内贡献了过半营收,撑起了营收的半壁江山;广告业务作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期内收入占比逐年下滑;直播业务受监管政策影响存在波动;创新业务丰富了营收管道,但规模始终有限。
灼识谘询的数据显示,就2023年的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而言,喜马拉雅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这无疑证明了喜马拉雅在音频领域的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的三位董事在2023年主动降薪将近50%。在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喜马拉雅反而实现扭亏。这种决策背后的原因,或许正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扭亏,削减开支“省”下来的。
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同比分别增涨43.7%、3.5%、1.7%。2022年增速大幅下滑后,2023年增长几乎停滞。这一年,四大板块对营收贡献占比分别为51.7%、23.1%、18.4%、6.8%。
在成本控制方面,喜马拉雅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率从17.5%下降至15.1%;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6.30亿元下降至20.70亿元,行政开支从14.14亿元缩减至4.68亿元。
2023年喜马拉雅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3.03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1.33亿,同比增长9.3%。同时,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
为了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喜马拉雅在2023年末进行了大规模的减员,员工总数减少近四成,同时压缩了研发、销售及营销、行政等各项费用。这种精细化运营的策略,显著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