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同城货运巨头货拉拉 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已是货拉拉第三次尝试上市。在此之前,货拉拉曾于2023年3月29日、9月28日递交上市申请,但均未能如愿。那么,为何货拉拉如此执着于上市?其盈利模式又究竟如何呢?
货拉拉成立于2013年10月,主要从事同城/跨城货运、企业版物流服务、搬家、零担货运、汽车租售及车后市场服务。成立至今,货拉拉完成了11轮共计26.62亿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清流资本、顺为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根据2023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货拉拉以900亿元的估值,位列第30位。
在更新后的招股书中,货拉拉列举了2023年达成的新成就:2023年货拉拉平台促成的已完成订单超过5.88亿笔,全球货运GTV达87.36亿美元。货拉拉平均月活商户约1340万个,平均月活司机约120万名。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以2023年上半年闭环GTV计,货拉拉是全球闭环货运交易总值最大的物流交易平台,市场份额为44.0%。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货拉拉实现了自成立以来按经调整基准首次盈利,经调整后净利润为0.53亿美元,而2023年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了3.91亿美元。在经调整后净利润翻倍的背后,佣金收入贡献不菲。招股书显示,在中国市场上,货拉拉货运平台服务中的佣金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21年的5.7%增至2023年的33.3%。
货拉拉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平台模式连接及服务商户及司机,实现了从线上下单到智能订单匹配、自动播单再到售后服务的闭环交易,而价格主要由平台拟定,由于采纳轻资产业务模式,因此货拉拉不拥有司机用于提供数字货运服务的车辆。
根据招股书,2020年和2021年,货拉拉的总营收分别为5.29亿美元和8.45亿美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55亿美元和-6.31亿美元,两年时间累计亏损7.86亿美元。
按照业务构成,货拉拉的收入来源主要可以分为货运平台服务业务、多元化物流服务业务和增值服务业务三部分,其中,货运平台服务业务为第一大创收业务,2023年占比接近60%,而该业务收入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司机缴纳的会员费和司机完成货运订单后的佣金。
事实上,货拉拉之所以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是毛利率的增长,2021年至2023年,货拉拉毛利率分别约为39.41%、53.66%、61.23%,呈持续增长趋势。针对司机完成货运订单后的佣金对货拉拉的贡献不小。在招股书中,货拉拉称,“通过司机会员费及佣金结合的方式产生收入,有效地使我们能够将GTV增长转化为收入增长”。
尽管货拉拉实现了盈利,但其仍面临着多重危机。 是压榨司机利益。在向司机群体获取收入方面,货拉拉可谓不遗余力,比如2022年6月,货拉拉推出了“多因素计费模式”“特惠顺路单”等方式变相降低运价,最终导致货拉拉在11月中旬陷入全国停运风波,并引来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和约谈。
然后是订单量进入增长瓶颈期。2020年至2023年,货拉拉已完成订单分别为2.601亿单、4.038亿单、4.275亿单和5.884亿单,其中2021年的订单增速为55.25%,而2022年仅为5.87%,2023年为37.64%,尽管2023年订单增速有所提升,但并未回归此前水平,整体增速放缓明显。
此外,货拉拉仍深陷亏损泥潭。尽管2022年和2023年实现了经调整基准下的盈利,但如果加上此前几年的亏损额,货拉拉累计亏损或接近200亿元。以目前的盈利水平来看,短时间内仍难以填补此前的亏损深坑,可见货拉拉的盈利故事实在不好讲。
原本货拉拉的发展潜力无限,但随着其口碑逐渐崩塌,货拉拉也陷入到了负面舆论当中。由于存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货拉拉已被监管部门多次点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随意调整计价规则、多重收费、恶意压价竞争、抽成比例或会员费过高等。而且,很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在冲刺上市阶段,品牌声誉往往极为重要,而在此期间,货拉拉却屡次被监管部门约谈,无疑会对其冲刺上市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同城货运平台还频频遭到用户投诉。在消费者投诉网站“黑猫投诉”上,多家同城货运平台都有大量的投诉记录,其中,货拉拉截至目前的累计投诉量达到了52862起,投诉原因主要集中在司机接单后爽约、搬运时坐地起价、发生纠纷时司机态度恶劣等方面。
不容忽视的是,货拉拉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只是充当了中介的角色,起到信息整合匹配的作用,虽然能快速建立庞大的运力储备池,让货与车快速匹配,以此提高货运订单量降低成本,但货拉拉与货运司机并不存在挂靠和雇佣关系,这也就意味着,货拉拉对货运司机的约束力和管理权依旧十分有限,对于安全合规、服务态度等问题并不能做到完全把控。货拉拉也在招股书中也提示,尽管平台已制定程序及政策筛查管理用户行为,但未必能够确保合规性。
货拉拉如何实现持续盈利,以及如何维持平台盈利与司机利益之间的平衡,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课题,可以确定的是,货拉拉未来的道路并不轻松。
尽管货拉拉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其盈利之路依旧坎坷。货拉拉过度压榨司机利益,通过提高抽成、多重收费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订单量增长放缓,平均月活商户增速下降。此外,货拉拉累计亏损额巨大,短时间内难以填补。即便成功上市,货拉拉仍面临多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