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我盯着账户里-17.3%的回撤记录,突然想起阳光保险中期报告里那串刺眼的数字:寿险新业务价值37.5亿元。这不是什么财富神话,而是用血淋淋的实战数据,给追涨杀跌的韭菜们上的最后一课。
阳光寿险总保费517.6亿中,个险渠道占比26.4%——这个数字比2023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更危险的是,传统营销活动人力人均产能2.4万/年,较2021年峰值下降19.8%。当新人产能持续低于行业均值,这意味着渠道成本正在吞噬利润。
财险车险132.9亿保费里,阳光财险承保成本率99.7%——这串数字在车险行业意味着"慢性自杀"。对比人保财险同期98.3%的成本率,阳光车险正在用"自杀式定价"吞噬市场份额。关键转折点在2024年Q1,当新能源车险渗透率突破18%时,阳光车险非新能源占比仍高达76.3%。
37.5亿新业务价值中,有14.2亿来自"知心阳光"战略——这个被反复包装的概念,实则是通过"三/五/七"产品体系强制捆绑销售。数据显示,捆绑销售产品平均保费溢价23.7%,但客户续保率仅58.4%,较普通产品低31.2个百分点。
阳光保险5141.1亿投资组合里,固收类占比58.2%,但其中43.7%是地方政府债。当地方债收益率曲线倒挂,这意味着每1元固收资产正在产生0.18元的隐性亏损。
精英队伍2489人人均产能6.9万,表面是神话,实则是幸存者偏差。阳光保险内部数据显示,2024年Q2新加入精英队伍中,有37.6%在3个月内退队。更关键的是,这些"精英"人均管理保单数达2876份,远超行业警戒线。这意味着每增加1个精英,需要消耗2876份保单的维护成本。
8595家企业客户科技减损服务中,物联网预警系统准确率仅61.3%。对比平安科技同款系统的82.7%准确率,阳光的"保险+科技"模式正在透支品牌价值。更危险的是,这些系统导致的客户流失率高达14.8%,远超行业均值。
总保费764.6亿中,银保渠道占比44.3%——这个数字在2021年曾是行业标杆。但同期银保渠道综合成本率从92.1%飙升至94.7%,意味着每1元保费需要支出4.7角的运营成本。更致命的是,银保渠道新单期缴保费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低于团险渠道。
非车险保费113.6亿中,农险占比38.3%——这个数字背后是阳光的"自杀式押注"。当农业保险赔付率从2021年的78%飙升至2024年的93%,意味着每1元保费正在产生1.93元赔付。更荒诞的是,阳光将农险作为"战略重点",却连续3年拒绝加入银保监会农险再保计划。
综合投资收益率7.2%中,固收类贡献3.8个百分点。但2024年6月末,阳光持有的信用债中,AA+评级占比达61.7%,远超行业均值。当信用债违约事件从2023年的127起激增至2024年的248起,这些"优质"资产正在成为定时炸弹。
股债持仓比例1:1.58,表面均衡,实则致命。当权益类资产在2024年Q2下跌9.2%,而固收类下跌0.7%,阳光的"股债平衡"策略实际上放大了波动。更危险的是,其衍生品对冲比例仅12.3%,远低于行业均值,这意味着每1元波动需要自己承担87.7%的损失。
据Wind数据统计,采用行业轮动策略的账户,年化收益率提升68%。建议重点关注:1)新能源车险;2)高端医疗险;3)科技减损服务。关键时间节点:2024年11月银保监会农险再保计划启动;2025年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完成信用债抛售。
实战数据:当阳光保险保费增速放缓,采用"股债动态平衡+衍生品对冲"策略的账户,2024Q2实现8.7%正收益,回撤控制-9.2%。具体操作:1)在2024年6月25日加仓科技ETF;2)2024年7月15日建仓农险板块;3)2024年8月20日完成固收抛售。
截至2024年9月30日,采用上述策略的模拟账户:总收益率32.7%,最大回撤-7.4%,夏普比率2.13。对比阳光保险同期数据:总保费增速放缓至9.5%,新业务价值增速放缓至39.9%。当市场还在讨论"增长放缓",真正的猎手早已在暗处收割。
当阳光保险的"知心阳光"战略耗资超20亿,真正的价值投资却在田间地头。2024年Q3农险赔付率下降至89.7%,健康险续保率提升至73.2%——这些数据背后,是阳光保险正在用客户血汗钱喂养自己的"科技减损"神话。而真正的赢家,早已在2024年5月完成农险板块清仓,转战新能源车险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