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软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国内SaaS软件企业而言,如何在内增效降本、外降低获客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生存的关键。以客服行业为例,传统的人工客服模式由于人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逐渐被人工智能客服所取代。只是,在人工智能客服领域,赤兔大模型在救容联云应用中遭遇难题,需要深入探究。
容联云作为国内领先的SaaS服务商,其短信业务本质上是通道生意、资源生意。上游核心竞争力在于与运营商的关系,下游客户核心竞争力为更低费率和客户关系,技术壁垒并不高。容犀智能作为容联云的核心产品,通过结合大小模型应用,帮助企业实现营销服数智化升级。其中,容犀Copilot集“全链路数据+大小模型+分析洞察”于一体,可实时根据企业与客户产生的会话数据与业务数据,打造销售和客服的实时AI领航员。
只是,赤兔大模型的落地受到限制。一方面,国内销售具有很强的“人情”因素,大模型智能销售很难代替。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老板担心公司销售离职时带走客户,核心客户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使用大模型智能销售可能会出现核心客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容联云正加速推进大出海业务。在日本和东南亚,容联七陌已累计服务上百家客户,未来计划在东南亚和日本推出更多AIGC的智能交互应用。只是,网信办《数字中国规划方案》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于2022年突破50万亿元,占GDP比例超40%,总量差不多是日本GDP的1.5倍。这意味着,容联云在日本需投入更高的企业教育成本,才有可能拿下更多订单。
在技术层面,容联云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赤兔大模型。但华为云已在盘古大模型L0基础模型的基础上融合金融行业数据集,打造了L1行业模型——盘古金融大模型,同时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对于赤兔大模型,容联云相关工作人员指出,暂时聚焦到金融场景,且智能销售和智能客服等场景在业务整合的基础上,整体提供给客户,不进行单独售卖。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所使用的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算法,本质上就是对重复性极高工作的反复训练。传统人工智能客服所带来的降本增效,让不少金融行业对大模型智能客服更加青睐。只是,大模型智能客服虽说是大模型落地较快的场景之一,但目前包括科大讯飞、华为云、阿里云等一众云厂商纷纷在布局大模型智能客服。这意味着,留给容联云大模型智能客服落地的窗口期本就有限。
另一方面,对于电商平台、金融房产、物流通信、消费旅游等需要大规模拓客沟通的行业,市面上售价几千元的智能外呼系统或销售类SaaS均能满足这些需求。换言之,容联云仅依靠单一场景很难获得市场定价权,投产比更是难以预估,这将成为容联云想要借助大模型实现稳定盈利的重要掣肘。
在东南亚市场,BDA Partners数据显示,2022年SaaS上市公司企业估值与未来12个月盈利的比值从2020年峰值时的近25倍,回落至6.7倍以下,接近疫情前10年的中位数水平。尽管容联云一直强调大模型智能客服相比传统人工智能客服有诸多优势,但中小企业决策者并不在乎传统人工客服、大模型智能客服,哪个成本更低,他们就使用哪个。毕竟大模型智能客服高达百万甚至千万的费用,足够他们招聘上千名人工客服。
容联云这种战略也不能理解,因央国企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算力投入高、AI应用场景多且基础强,目前能源、金融行业正和大模型快速融合。爱分析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金融、能源两个行业占比金额分别为40.9%和16.9%。价格战、估值缩水、市值腰斩、持续亏损、股价暴跌、资本退潮,入局一家亏损一家成为常态。国内SaaS产业从2015年至今历经8年探索,且在大量资本热钱涌入下,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型。
包含知识检索中间件、推荐中间件、数据分析中间件、写作中间件和编码中间件。盘古金融大模型可支持智能贷款、智能客服、智慧零售、智能合规、智慧营销、智慧监管、智慧办公、智能风控等应用场景。换言之,华为盘古大模型只是将智能客服作为其中一个细分场景融合到整个金融大模型中,追求整个生态的协同融合性。
但海外能否持续带动容联云营收,仍值得商榷。除老生常谈的出海合规性问题、本地化问题外,“重硬轻软”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色”,目前日本对数字经济重视程度不足。
事实上,出现在SaaS产业中的价格战未来一样会出现在大模型TOB端落地中,甚至比SaaS产业更加激烈。金融行业客户数量有限,现阶段国内大模型数量已超过上百个,市场呈现出僧多粥少局面。且部分大模型企业为拿到新一轮融资,继续向资本市场讲述大模型落地故事,哪怕利润极低甚至不要利润也要争抢客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据统计局数据,今年前7个月,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周期为63.6天,位于历史95%分位位置。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长达64.1天,为历史98%分位位置。
但大模型商业化短期内的难以落地,且因为国内大模型竞争加剧,可能引发的价格战,以及容联云多年亏损所带来的资金流不足。想要靠自研赤兔大模型成功翻身的容联云,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上下游共同挤兑下,短信业务很难形成高毛利。其中,2020年容联云CPaaS业务毛利率为28.9%。但主做HR SaaS的北森,其产品毛利率却在60%以上。
如何探索大模型商业化,这不仅仅是容联云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诸多大模型厂商需思考的问题。但在商业化尚未落地前,持续提高大模型能力以及差异化竞争力,将是当前大模型企业核心重点。
只是,大模型智能客服在落地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市场上已涌现出一大批云厂商纷纷布局大模型智能客服,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大模型智能客服的商业化落地尚待完善,如何让企业愿意投入高额费用购买,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些挑战,容联云需要不断创新,提升大模型能力,并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金融行业中的政策监管、客户痛点洞察,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