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董明珠的名字几乎与格力电器画上了等号。她把一个90年代知名度远低于长虹、春兰的小厂,变成了“中国制造”的象征。只是,这位“铁娘子”的强硬风格与格力电器近期业绩的疲软现象,似乎关联紧密。
董明珠对钛酸锂电池的坚持,是她个性中偏执的一面。钛酸锂电池拥有长循环寿命、快充性能和安全环保等优点,但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将钛酸锂电池视为格力“造车梦”的关键一环。在收购珠海银隆的计划被否决后,她以个人名义入股,拉来王健林、刘强东等重量级人物,注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董明珠的理念与信仰,在当今时代似乎遭遇了冷风。她的用人观、经营策略,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比如,她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家电行业跳槽来的人,我一概不要。”这种偏激的用人观,在当今社会显然难以得到认同。
在国内市场增量不足的情况下,格力电器转战海外市场或许是一个新机遇。只是,与美的、海尔等企业相比,格力的外销占比仅不到15%,远低于竞争对手。这表明,格力电器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董明珠的强硬风格和格力电器的业绩疲软现象,引发了关于企业领导力、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讨论。如何变革,如何传承,是格力电器和董明珠必须面对的课题。
董明珠对格力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其中“造车梦”是重要一环。尽管收购计划遭到股东否决,但她以个人名义入股珠海银隆,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对未来的执着,既体现了她的个人魅力,也为格力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董明珠的管理风格鲜明,她坚持用人观念上的“忠诚至上”。在她的领导下,格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用人体系。只是,这种偏执的用人观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是否与格力电器的未来发展相适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格力电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创新和变革,成为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重要课题。
格力电器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进行多元化发展和年轻化转型。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这个趋势,成为格力电器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