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制造、应用以及生态构建成为了众多企业面临的四大挑战。爱芯元智,作为国内芯片行业的一员,正面临着这些难题,并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华为车BU部门的独立,使得爱芯元智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龚惠民曾提到,爱芯元智将通过提供工具链、芯片、参考设计以及算法,助力Tier1快速实现量产,推动产品的差异化。只是,为了适应市场的节奏,国内芯片厂商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
以爱芯元智为例,其在智驾芯片上布局了低价入门级芯片M55,主要应用于前视一体机;中等算力芯片M76,应用于行泊一体和全场景高阶智驾。预计明年一二月份完成车规,后期进入大规模量产导入。只是,这一过程中,智驾芯片公司选择上市之一的港交所,IPO难度也在增加。
爱芯元智CEO仇肖莘曾指出,智慧城市芯片市场规模约为25亿美金,车载智驾芯片规模达到100亿美金。国产芯片公司有望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在智驾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只是,这一切都建立在企业拥有极深的技术壁垒上。
爱芯元智在智驾、算法、芯片等方面,与华为、黑芝麻智能等厂商相比,是否真正具备差异化技术优势?去年4月,黑芝麻智能发布了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武当系列智能汽车跨域计算平台”,并发布了该系列首款产品C1200,可以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
面对主机厂的压力,降价保市场份额、保客户、保订单,成为了爱芯元智的战略选择。只是,面对友商的降价,爱芯元智M76芯片能否持续保持性价比优势,仍值得商榷。
爱芯元智的智慧城市芯片出货量大,可降低供应链成本以及均摊IP研发成本,芯片研发成功率相对较高。但一款智驾车型销量受到主机厂营销、竞品、消费者心智改变、二手车保值率等多方因素影响,其销量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爱芯元智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据了解,爱芯元智内部正在规划的第三款芯片支持更高阶的如11V感知方案的自动驾驶能力和实现城市NOA功能,预计明年流片,2025年量产。第四款高阶芯片M9预计明年设计。
只是,在市场规模真正爆发以及国产芯片替代海外厂商芯片前,商业化问题、资金问题、友商竞争问题、技术问题,均是爱芯元智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迭代是以用户为基础,这正是主机厂为何重视智驾芯片厂商原有合作案例的前提。但爱芯元智合作车企万台销量所形成的用户数据,恐难以支撑其产品迭代。
综上所述,爱芯元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积累,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芯片产业和自动驾驶产业都是典型的重资金、重人才产业。为了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国内自驾芯片厂商需要持续投入高额研发费用。此外,选择在港交所上市的爱芯元智,其IPO难度也在增加,从完成IPO到上市的平均周期已超过450天。
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跟人走,小鹏汽车吴新宙的离职为爱芯元智的自研芯片增添了变数。如果爱芯元智的技术人才被挖,类似小鹏汽车的故事可能在未来重演。
爱芯元智今年7月完成的B轮融资,投资方只有镇海产业基金一家,且未公布投资金额。与之前多轮融资相比,这一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背后,本质上是一场规模战。目前,行业内除特斯拉、比亚迪外,其他新能源车企尚未真正构建规模效应。
主机厂在芯片自研或合作模式的探索正在提速。例如,蔚来发布了自研芯片产品“杨戬”,理想在新加坡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
芯片厂商遥遥无期的盈利,以及“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股价低迷、子公司行歌科技团队被曝大面积裁撤,让资本市场对芯片厂商的态度逐渐从狂热转为冷静。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未熄火的价格战,对行业上游持续承压。国内自动驾驶芯片市场长期被海外企业垄断,但因为国内企业的发展,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变。
爱芯元智的转型之路道阻且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资本运作等方面,爱芯元智需要不断努力,以实现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