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利用Stable diffusion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一张名为“春风送来了温柔”的人物图片,并在某网络平台上发布。只是,不久后原告发现,被告在其个人账号上使用了他的图片作为文章配图,且未保留原图片的水印。原告认为被告侵犯了他的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遂将被告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本案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是否构成作品,是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认定图片等是否属于作品,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是判断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属于智力成果等。
法院指出,原告通过提示词对画面进行了设计,在生成第一版图片后,又通过增加提示词、修改参数,不断调整修正,最终获得了涉案图片。这一过程体现了原告的智力投入,可以被认定为智力成果。因此,法院判决原告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
在确认原告的著作权后,法院进一步认定,被告在未经原告许可的情况下,对原告的图片进行了截取、去水印、发布等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构成侵权行为。而相关模型的设计者,一方面并未主张对输出内容的权利,另一方面没有创作相关图片的意愿和实践,只是创作工具的生产者,因此也不属于作者。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创作作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只是,AI创作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此次案件的判决,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只是,随之而来的版权问题也日益凸显。一起AI绘图侵权案近日在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案的判决结果表明,AI绘图作品的独创性、智力成果属性如何认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面对AI绘图版权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AI绘图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技术创新,推动AI绘图领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版权的基础上,让AI绘图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此案为AI生成图片相关领域著作权第一案,其判决结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未来,因为AI技术的不断发展,类似案件将会越来越多,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将并行不悖,共同推动AI绘图领域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