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中,退市新规的实施犹如一把利剑,直指那些经营不善、业绩下滑的企业。近期,据上市公司公告,4月29日,包括国新文化、庚星股份、立航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将被戴上*ST帽子,即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一现象背后,是去年颁布的“国九条”有关沪深主板公司“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不到3亿元”的财务类退市指标在2024年度生效后,触发这一条件的逾50家上市公司的集中体现。
退市新规下的市场洗牌加速,主板市场财务类退市指标升级,将“净利润+营收”组合指标中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的设定,改为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首次触发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据财联社记者按业绩预告口径统计,截至目前,已有50余家主板公司触发上述新规红线。这些公司中,沪市主板公司超20家、深市主板公司超30家,仅有2家市值超过50亿元,大量公司市值都在20亿元上下。
然而,与一般预期下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前后股价会下跌不同,部分存在保壳预期的公司并未大跌,甚至还有上涨态势。如正在推进实控人变更的亚振家居,本月股价涨幅已超30%。但也有如ST春天,在风险进一步暴露后遭遇连续跌停。
退市新规对上市公司合规及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律师表示,财务类退市指标要求主板公司营收低于3亿元且利润为负即触发退市风险,迫使企业聚焦主营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因“净利润+营收”组合指标被“*ST”,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必然走向退市终局。一些基本面尚可但受短期因素影响的企业,2025年仍有机会调整回归正常。事实上,通过整合、提升经营,每年也有一些公司成功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在退市新规的影响下,地方国资入主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选择。如ST步森、和科达、大晟文化等,在去年才完成地方国资入主。但国资出手不一定就能买到优质标的。好的标的实控人大多不愿转让,对地方国资来说估值高又难以获得。面临危机的标的,一般存在大股东高比例质押、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却给国资收购提供了合理的价格谈判空间。
除了国资接盘,上述触发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里,筹划易主、资产重组的案例也频频出现。如兰州黄河的股东内斗多年,但双方也在公司即将面临退市风险前“握手言和”,公司前实控人、董事长杨世江一方退出,公司前二股东谭岳鑫上位,成为新的实控人。
监管部门也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去年9月底,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相关上市公司应抓住政策窗口期,与优质资产开展重组合作。
综上所述,退市新规的实施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聚焦主营业务,提升盈利能力,以应对退市风险。同时,对于地方国资和投资者而言,应关注市场动态,合理选择投资标的,把握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