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妆行业,国货品牌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价格瓶颈。尽管它们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提升产品售价却显得异常艰难。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分析国货美妆品牌如何突破这一瓶颈。
近年来,化妆品原材料市场经历了一波涨价潮。从有机硅、表活剂到PMMA、PP、PE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给国货美妆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已有不少于20家大厂发布涨价函。这种成本压力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售价,使得国货美妆品牌在提升产品售价方面面临挑战。
因为国货美妆品牌的崛起,研发和营销费用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国货美妆品牌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聘请专家、建立实验室和工厂。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们也在营销上下足了功夫。这些投入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瓶颈。
尽管国货美妆品牌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消费者对价格仍然非常敏感。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有一定知名度或者经常在头部主播直播间出没的品牌而言,消费者对其价格已经非常敏感。因此,这样的品牌一般不会直接提价,而是通过减少折扣、减少/改变赠品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或者间接提高终端到手价。
国货美妆品牌的成功崛起,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板斧”:渠道、营销和产品。早期,以御泥坊为代表的淘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迅速崛起;随后,HFP、完美日记等品牌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等社交平台积累了大量粉丝;最后,花西子等品牌与头部主播李佳琦深度绑定,实现了品牌的快速扩张。
面对价格瓶颈,国货美妆品牌需要寻求新的破局之道。一方面,可以通过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售价;另一方面,可以开辟高端产品线,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例如,贝泰妮推出的高端产品线AOXMED,以及直接定位高端的新锐品牌第十四章、闻默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尽管国货美妆品牌在提升产品售价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因为消费者对国货美妆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对美妆行业的政策支持,国货美妆品牌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货美妆品牌经历了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蜕变。曾经的国货美妆,如丁家宜、相宜本草、百雀羚等,凭借低价策略在KA渠道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只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老牌国货逐渐败下阵来。究其原因,除了外资企业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成熟的管理能力外,还在于国货美妆在产品研发、品牌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不足。
为了应对涨价,国货美妆品牌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减少折扣、改变赠品、另辟产线等。例如,薇诺娜特护霜的“38”活动价从2022年的130余元涨至2023年的268元;林清轩新升级的山茶花修护精华油,50ml在天猫定价为999元,折合19.98元/ml,价格直逼一线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