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劲波,这位互联网江湖中的风云人物,近日 站上了风口浪尖。面对58同城业绩的持续下滑,他放出了狠话,直面困境。那么,58同城究竟怎么了?它的困境又从何而来?本文将深入剖析,带你一探究竟。
只是这样的扩张太快,手段也太单一,58同城在疯狂收购中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移动互联时代和PC时代最大的差别是垂直应用崛起,综合性信息网站不再受宠。当其意识到时,市场早已是另一番光景:贝壳找房、boss直聘、美团等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迅速成长,错失机遇的58同城生存空间逐步被挤压。
之后58同城几经坎坷,网上与其有关的消息大都比较负面——被大众质疑虚假信息、逐渐成为“骗子聚集地”的代名词;后知后觉改变商业模式,虽启动或拆分多个平台却进展无多;今天5月份又被曝大规模裁员,比例高达30%至50%,网上一条高赞回复是「被裁掉的朋友,再找工作记得不要上赶集网」,实在令人唏嘘。
早在2022年10月,姚劲波就在季度管理沟通会上发表了《致全体同学的一封信》,他要求:到2023年,58同城的所有业务、在所有城市都要盈利。降本增效,裁员自救,一封全员信激起千层浪。不难看出,下半年的58同城要开启疯狂内卷。姚劲波的前后两次表态,明显折射出58集团正在面临的巨大压力。
曾网友戏称,「58同城花了半辈子心血孵化出一堆行业老二」,用幽默又不失犀利的言辞一举戳中姚劲波最大的心病。如今58同城不仅在行业内声量减退,在公众层面也口碑暴跌。没有里子,也没有面子,这个资本催生的“神奇网站”是如何从风光无限沦落至此的?
此后,姚劲波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一次调整,从横向分类信息平台变成了3到5个垂直产业互联网平台,他分拆出安居客、快狗打车、天鹅到家等各个领域的子业务,试图分点突围,并重新估值和分开上市。
姚劲波立下豪言,58集团要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产业化转型的分类信息平台。“我相信一旦我们产业化业务转型成功,必定在口碑、信息质量、场景、闭环等方面都会让我们的传统业务变得更好。”
如今2023年已过半,姚劲波的目标并没有达到,他的态度却更加“强硬”了。近日,多家媒体获悉,姚劲波在集团季度管理沟通会中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他要求所有业务线在年内实现盈利,否则将被百分之百砍掉。
2020年一季度,58同城业绩出现下滑,据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58同城当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5.603亿元,同比下降15.5%。同年9月,58同城公告称,私有化协议以超过75%的得票比例获得公司特别股东大会通过。此后不久,58同城完成退市。
与用户之间也不再“亲密”。58同城与用户彼此更像是路人和公示栏那样看完即走的“低频关系”——用户租到房子、找到工作、买到二手车之后,短时期内不会再登陆平台,这就导致平台与用户多数时间处于「失联状态」。一旦失去用户,流量再多也再没有意义。
58系子业务们发展并不顺利,安居客、天鹅到家始终无法抓牢市场份额,虽频频传出IPO消息,却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于已经上市的快狗打车,则被指“亏得比赚得多”,在同城货运赛道中常年处于行业老二的位置,难以突围。
如此情况之下,58还但这并不能使它逆风翻盘。当内在势能消失殆尽,更要紧的是去修炼内功、“对症下药”。
58集团的高层不是看不到问题,积极求变也是面对复杂市场环境和激烈竞争时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变革也得是“对症下药”才有效果。
“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2011年,因电视剧《宫》而人气暴涨的杨幂成为58同城代言人,这句话也成为那年互联网最响亮的slogan之一。
2005年,互联网信息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刚刚成立的58同城选择另辟蹊径,为用户提供房产、招聘、二手物品买卖/互换等相关生活分类信息。58的商业模式也由此生长起来,即通过撮合用户和商家达成交易,并从中分别收取会员服务费和在线推广费。
随后58同城高调迈入聚光灯下,2013年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市值最高达到700亿元,创始人姚劲波个人身价近百亿。鉴于对生活服务行业的互联网改造,姚劲波一度被人们称作“小马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顾58同城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业务杂乱、忽视用户诉求,再加上外部竞争失利,早已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伏笔。
至于改革,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事情,58同城也需要一段日子才能缓过劲来,能不能成功翻身,还有待时间去验证。
曾几何时,58同城作为中国分类信息平台的领军者,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一度风光无限。只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58同城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创始人姚劲波也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尽管58同城在转型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挑战依然存在。一方面,58同城的传统业务面临着来自贝壳找房、BOSS直聘等新兴平台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58同城的投资业务也面临着市场风险。
58同城的转型之路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去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58同城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