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音乐创作与传播方式。近日,一款名为“AI孙燕姿”的AI音乐作品在网络上走红,其独特的音色和唱腔引发了业界对音乐版权保护的广泛讨论。
“AI孙燕姿”的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依托的是一个名为so-vits-svc的开源项目。该项目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仅凭数段音频就能训练出用户想要的声学模型。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音乐创作方式,为音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AI孙燕姿”走红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音乐版权保护的争议。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姚欢庆指出,表演者的音色、演唱技巧等并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只是,AI翻唱作品的创作者涉嫌侵犯歌手姓名权以及被翻唱作品版权方的著作权。
AI音乐创作的兴起,既为音乐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AI技术可以降低音乐创作的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音乐创作中来;另一方面,AI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AI音乐版权保护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音乐作品的版权归属;二是加强技术手段,提高侵权行为的识别和追踪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倡导版权意识。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一起具体的案例入手。某音乐平台上的“AI孙燕姿”翻唱作品,未经孙燕姿本人同意,直接使用其声音进行翻唱,并在平台上进行推广。这一行为,显然侵犯了孙燕姿的姓名权和被翻唱作品版权方的著作权。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在“AI孙燕姿”的案例中,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表演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面对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在保护版权的同时,推动AI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某AI音乐平台已开始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该平台与音乐版权方合作,为AI音乐创作者提供合法的版权授权服务。同时,平台还设立了版权举报机制,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将立即进行处理。这一举措,既保护了版权方的权益,又为AI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