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对于电动车车主而言,返程路上却充满了挑战。公共充电桩不足、续航里程短、补能不便,这些问题似乎成了电动车的“痛点”。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根据《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实验方法》规定,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测试方法分别是等速法和工况法。只是,这两种方法与真实用车场景存在较大差异,其测试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实的续航里程。
事实上,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受到气温、路况、载客人数、驾驶习惯和车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春运期间,气温较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往往会受到压缩。此外,急加速和急减速也会导致电动汽车耗电加快,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
尽管近年来充电桩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充电桩分布不均、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2022年上半年,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前10个省市建设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占全国公共充电桩总数量的比例超过了70%。这导致部分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无法满足车主的充电需求。
与此同时,换电模式虽然被看作是充电模式的有效补充,但目前并未得到真正的普及。由于动力电池技术标准不统一,换电站利用率不高,无法辐射更多车型。
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搭载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只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难以突破300Wh/kg。而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以及更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被视为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
据了解,全固态电池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一些传统汽车厂商已经公开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但距离实际应用仍需时日。
因为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尽管早做好了准备,但春运出行中的电动车充电问题还是让李磊感到措手不及。
公共充电桩的分布仍然不够密集。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尽管近几年充电桩数量迅速增长,但车桩比仍维持在5以上。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68万台,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918万辆,这一比例的差距表明“充电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李磊的返乡之旅因此变得异常艰难。原本8小时的行程,因充电和休息时间增加,耗费了近15个小时。尽管充电费用有所减少,但李磊表示:“越接近北方,续航里程下降越明显,一路上充电四五次,身心俱疲,以后不敢再开‘电动爹’返乡了。”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依赖于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目前,固态电池被视为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有望解决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缩减的问题。但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多样,包括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现阶段多偏向于半固态电池的研发。例如,卫蓝新能源研发的车规级半固态电池将 搭载在蔚来ET7车型上,预计2023年上半年交付。
面对续航里程难题,李磊表示:“完善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其利用率,是保障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重点工作。
但在当下,电动汽车的冬天还远远没有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