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备受瞩目的AI独角兽思必驰,在闯关IPO的道路上,却遭遇了盈利模式的质疑。投资者们对思必驰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疑问,而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资本热情渐退,明星股东出走
思必驰的股东名单中曾出现过阿里巴巴、联想等明星机构,只是,因为时间推移,这些股东纷纷选择减持。数据显示,阿里在2020年两次减持思必驰,联想则在2018年、2020年4月、2020年10月三度减持。这样的局面,让思必驰措手不及。
在资本热情渐退的同时,思必驰的业绩也屡遭质疑。据其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思必驰的总营收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2.83亿元、2.15亿元、3.35亿元,三年总亏损高达8.3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毛利逐年走低,业务盈利成谜
三、蓄力闯关IPO,业绩却屡遭质疑
面对盈利模式的质疑,思必驰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市。2022年7月15日,思必驰向科创板递交IPO申请,拟募集资金10.33亿元。只是,在上市过程中,思必驰的业绩却屡遭质疑。
上交所首轮问询中,主要关注了思必驰的业务与技术、客户、收入等20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了公司的经营能力、股东、大客户、数据安全等情况。这些问题,无疑让思必驰的上市之路更加坎坷。
思必驰的IPO之路,能否成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思必驰,作为AI语音领域的领军企业,其IPO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回顾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其影响深远。自2007年在英国剑桥成立,思必驰便以其卓越的智能语义技术及产品在全球崭露头角。2014年,思必驰首次推出对话智能云平台-对话工场,标志着其向AI语音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后,思必驰的战略升级为“云+芯”,并于2019年正式发布首款人工智能语音芯片TH1520,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的地位。
只是,在资本市场中,思必驰也经历了波折。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思必驰共获得6轮融资,其中联想之星、阿里巴巴、富士康、深创投等明星机构纷纷入局。特别是2015年,阿里巴巴对思必驰的B轮融资和C轮融资都进行了大力支持。只是,在资本的热潮退去之后,思必驰的融资进程也遭遇了瓶颈。2020年之后,思必驰的融资速度明显减缓,几乎再无外部机构投资,这让业界对其维持运营的能力产生了疑问。
只是,频繁的投资方变动和明星股东的减持,还是让上交所对思必驰产生了疑问。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要求思必驰说明各项业务的持续性、扭亏为盈的基础条件和经营环境以及合理性,并说明相关资金是否能够支持公司在至少未来12个月的正常运营。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思必驰在AI语音领域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IDC数据显示,中国对话式AI市场规模预计在2023年达到约18.6亿美元,2019-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0%。在IDC2022年智能语义市场预测中,思必驰位居第四,是该赛道实实在在的榜上有名企业。思必驰已打造出涉及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AI语音芯片、麦克风阵列模组、智能语音语言、多模态交互等的全AI语义技术矩阵,业务遍及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物流、地产酒店、政务民生等众多领域。
在盈利节点的2026年,思必驰预计综合毛利率约为35%-45%左右。只是,在这个数据下想要实现盈利,思必驰还需要达到一个营收的量级。面对未来的竞争与挑战,思必驰能否突破盈利困局,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