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难讲新故事,源于对传统神话的再解读与创新

2025-05-12 22:19:03 股票分析 facai888

商汤,这个在AI领域颇具盛名的企业,近期却陷入了变现的焦虑之中。从其业务版块来看,上半年,商汤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车四大业务收入分别为40%、31%、21%和9%。其中,智慧生活业务增长98%,智慧汽车业务增长71%,而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两项业务则出现下滑。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汤研发支出达20.4亿元,超过营收的14.2亿元。2018年至今,商汤累计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对此,陶耀东表示,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仍需与产业紧密结合,让使用AI技术服务或产品的企业能降本增效,创造更多价值。

亏损问题依旧困扰着商汤。即便是有所收窄,但商汤今年上半年亏损净额仍旧达32.1亿元。而商汤的亏损原因,仍旧逃不过AI创企的魔咒——研发支出大。

商汤的焦虑并非无端产生。8月25日公布了并不好看的半年报,资本跑路后股价暴跌市值蒸发,这些都让商汤倍感压力。十年过去,2020年前后,AI落地场景依旧未能清晰可见,资本选择静默,人工智能企业只能上市求生存。或许也正是那个时候,沈南鹏徐小平们才意识到,AI企业市值倒挂由他们而起。

商汤推出的元萝卜下棋机器人,没找到需求场景的同时,也没找到属于自己的C端定位。没有芯片的独角兽们就像是天使没有了翅膀,无法自由翱翔的天使,何谈造福人类。

研发是AI公司的技术之本,也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数据之一。重研发之下,商汤的专利数增长一年更胜于一年,AI数据训练精度提升,错误率下降,这些数据也时常被商汤拿出来证明自己技术能力。

他们是在做未来的事情,但站在应用层面谈未来,反倒是虚有其表夸夸其谈。一直高举着底层架构的独角兽们,甚至以百度为头的大厂们,都忽视了人工智能产业最底层,也是技术的最高处——芯片。

作为AI视觉计算起家的商汤,和其他AI创企有着共同的属性就是初期商业模式一般都聚焦在B端和G端市场。原因很简单,技术公司更擅长技术创新而非市场推广,所以B2B2C是AI技术型企业基本商业模式。

焦虑商汤还在试图讲出新故事,并且将故事立意在未来。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时概念就可以换钱相比,现下的大环境早已时移势易,拿出务实的产品和实打实的赚钱能力,远比许愿未来更管用。

可以车路协同平台以及AI云的新业务实际上是商汤围绕着自身业务开展的新应用场景的探索,这些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一个月内,三款产品,三条不同的业务线,只能说明商汤的变现焦虑在沸腾。而这背后,也跟商汤可以用“惨淡”来形容的半年报有关。

但商汤好不容易找到的新业务,路上面临着不少对手玩家,尤其是以百度为首的互联网大厂。难点在于,车路协同和AI云,还恰恰是百度所擅长并且效益还不错的业务。

百度智能云在今年逆势背景下成为可以拉动百度营收的新增长引擎,而商汤的相关业务营收却因疫情等各因素影响,有了下滑之势。

此外,商汤科技毛利率66%,同比下降7%。商汤表示,毛利率下降部分原因是2022年上半年的客户需求致硬件成本在销售成本中占比增加所致。

揠苗助长的人工智能赛道,还在不断的谈未来,谈希望。今年一季度,除了升级智能汽车事业群之外,商汤还成立了一个数字空间事业群,直指元宇宙赋能平台。

但技术不等于价值,这就好比,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深挖的精确度,却被企业用到了一个并非需要高精度的产品之上。

在近两周时间里,商汤一口气发布了不少新品——“元萝卜SenseRobot”AI下棋机器人、绝影车路协同平台以及AI云。

无论是从下棋本身的社交属性还是下棋这项竞技游戏都找不到任何的需求点。有网友表示,社交需求的话,我会更愿意找棋友,游戏需求的话,任天堂的红白机不香么?目前,元萝卜机器人还处于预售阶段,在淘宝平台可以看到的销售数据是“300+”。

此后,商汤股价一跌再跌。截至发稿前,商汤股价徘徊在2港元上下,市值也从最高点3000亿港元跌至现今的713.7亿港元。

即便是商汤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挽回一蹶不振的股价和市值,反倒是外界感受到了不小的焦虑情绪。

C端、G端和B端一起抓,看似清晰的商业路径,却槽点满满。下棋机器人的场景真的存在?车路协同平台、AI云剑指人工智能大玩家百度,差异化何在?

也并不是没有直接面向C端的AI公司。科大讯飞、百度都有面向C端的AI产品,但商汤和这两家相比C端属性太少。

科大讯飞的C端路线是学习机、录音笔,产品路线和定位的确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百度的智能音箱更是小度OS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研发投入过大,甚至超过营收,持续亏损,这些问题并非只在商汤一家企业之上,AI独角兽都有类似的问题。

8月初,商汤推出一款重磅产品——AI下棋机器人。对于商汤这款下棋机器人可以算是一个投石问路的产品之一,并借此透露出进军C端市场的决心。

当然,不论外界有何声音,商汤的重心在于试水面向C端的产品。从这个方向来看,商汤“硬编需求”的吐槽,也并非空穴来风。

更尴尬的是,还有一堆AI独角兽困在了上市之前。失去了资本的青睐,无法上市融钱,持续不断的流血研发、经营,新旧问题交织,让这群独角兽愈发安静。

对此,商汤将其归结为疫情因素,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度,另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了商汤企业方舟产品的交付部署,导致销售收入确认延后。

回头来看,商汤、旷视这些独角兽甚至整条AI赛道都是被资本催熟。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陶耀东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准备向其他工业企业提供服务,具体做法是派出大数据工程师帮其进行节能改造,但仔细计算人员工资、时间成本后,发现这种模式无法长期复制。

2022年8月,商汤公布了2022年半年报,这也是商汤成功上市后半年的成绩单。

人工智能独角兽到了一个尴尬期,上市并不意味着新阶段,看不清的场景,下跌的股价,站在台前的商汤、格林深瞳和云从科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进军AI云业务也不难理解,商汤目前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汽车、智慧生活其实都离不开云业务,AI云既可以与自身业务联动又可以服务B端客户,也是相对常规的业务延伸。

这背后都指向一点,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场景碎片化,成熟的落地场景小且少,但赛道玩家太多了,避免不了的是,一个场景全员争抢。

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落地场景,就是商汤的现状。

其实,无论是车路协同、AI云,还是更大的智慧城市、智慧汽车业务,商汤的对手玩家不少,互联网大厂、老牌人工智能玩家以及同期的独角兽企业。

或许令商汤未能想到的是,内部十分看重的一款产品,却引来无数嘲讽。

在某社交平台关于元萝卜下棋机器人的话题讨论下,几乎全是吐槽,“做了件蠢事”、“硬编需求”、“请郭晶晶的代言费都赚不回来吧”……

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云从科技副总裁朱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天可能仅仅看到了人工智能未来应用市场的1%。”

在说出这句话的之前,云从科技刚宣布云从拓展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并在车路城协同开放平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硬件系统核心技术研发、智能座舱等方向重点发力。


先讲了商汤难讲新故事,源于对传统神话的再解读与创新,接着来看商汤新解:AI赋能神话新篇。

商汤,这个在AI领域独树一帜的名字,近期却陷入了变现的焦虑。从业务数据到财报分析,再到新产品的推出,我们试图揭开这家AI独角兽的焦虑之源。

业务版块与研发投入:增长与压力并存

亏损与研发:AI企业的魔咒

新业务探索:车路协同与AI云

面向C端:从B端到C端的尝试

未来展望:技术落地与价值创造

商汤的未来,在于如何将技术落地,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是商汤需要深思的问题。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