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去年亏损超71亿,董事长薪酬却大涨85%,引发公众质疑

2025-04-17 21:01:04 股票分析 facai888

鞍钢股份业绩雪上加霜,高管薪酬逆势飙升引争议

去年,鞍钢股份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公司公告显示,2024年营收跌至1051.01亿元,同比萎缩9.06%。更严峻的是,净亏损高达71.22亿元,较前一年锐减118.8%。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更是骤降至-7.87亿元,降幅达到148.08%。这份答卷背后,是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在作祟。行业下行周期让钢铁主业整体承压,上下游价格差被不断压缩。下游需求疲软、周期性波动、低景气度等多重因素叠加,直接削弱了鞍钢的盈利空间。公司虽全力压缩开支,但购销两端利润空间持续收窄,最终导致亏损额不降反升。为此,公司宣布2024年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也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显示出其在资金端的谨慎态度。

高管薪酬逆势暴涨,市场质疑声四起

就在公司巨亏之际,董事长薪酬却上演逆势增长。年报显示,董事长王军2024年薪酬达到44.58万元,较上年的24.09万元上涨85%。这位现年57岁的管理者,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多职,现任鞍钢股份董事长、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鞍山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在行业破净潮中,鞍钢股份的股价表现印证了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担忧。公司3月30日发布的《估值提升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聚焦主业基础上,优化资产结构。具体措施包括将鲅鱼圈基地打造为国际领先的中厚板生产基地,拓展制氢和氢应用产业链,并承诺在盈利条件下,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10%。这些承诺能否兑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钢铁行业周期性波动揭秘

钢铁行业特有的周期性波动,决定了企业盈利的天平始终在供需两端摇摆。20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产能首次出现过剩苗头,导致行业进入第一个调整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铁矿石价格与钢材价格背离现象加剧,行业再度陷入低迷。2020年至今,环保限产政策叠加国际供应链重构,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鞍钢股份的案例,正是这一周期性规律的缩影。2022年,公司净利润仍为正,但2023年便转为亏损,2024年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是钢铁产品库存周期与原材料价格滞后的矛盾。以2023年为例,铁矿石港口库存累计下降5783万吨,但钢材社会库存同期下降仅217万吨,错配导致钢厂利润大幅下滑。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长材价格指数较2021年峰值下跌35%,而铁矿石价格指数仅回落15%,价格传导机制失效成为行业通病。

鞍钢的转型尝试与行业标杆对比

面对行业困境,鞍钢并非坐以待毙。2021年,公司启动"二次创业"战略,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转型升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氢冶金项目。2022年6月,鞍钢在鞍山基地启动全球首套氢冶金中试项目,计划2025年建成年产100万吨氢冶金铁水示范装置。这一项目被行业视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标杆案例,但投资回报周期长、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问题仍困扰着项目推进。相比之下,宝武集团在氢冶金领域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既推进大型示范项目,又布局中小型氢冶金实验线,2023年已建成3条氢冶金生产线。从效果来看,鞍钢2023年吨钢成本较2020年下降18%,但与宝武集团同期18%的降幅相比,仍存在差距。这种转型焦虑在行业普遍存在,2024年1-2月,国内钢厂吨钢利润仅为12元/吨,远低于2018年68元/吨的水平。

高管薪酬制度的行业困境

鞍钢董事长薪酬暴涨现象,折射出大型国企高管薪酬体系的特殊逻辑。2023年,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负责人薪酬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但在实际操作中,鞍钢等资源型国企仍面临"利润波动大、业绩考核难"的困境。以2023年为例,公司净利润波动幅度达到128%,这种剧烈波动使得年度考核缺乏稳定性。此外,高管薪酬计算方式也常受制于历史因素,王军2021年薪酬仅为19.8万元,2022年涨至24.09万元,2023年亏损情况下反而继续上涨,这种计算方式在资源型行业中较为普遍。相比之下,浙江钢铁行业采用"利润奖金池"模式,将高管奖金与行业平均利润挂钩,2023年某钢企高管奖金同比下降50%,更具市场导向性。这种制度差异,导致同行业企业高管薪酬水平出现严重分化。

企业转型中的利益分配博弈

鞍钢2024年的薪酬方案,实质是一场企业转型中的利益分配博弈。公司《估值提升计划》中提出的氢冶金拓展,需要大量前期投入,2023年已投入研发资金超10亿元。这种情况下,高管薪酬上涨是否合理?根据2023年行业调研数据,国内钢企高管年薪中位数为41.5万元,鞍钢董事长薪酬处于75分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23年员工人均工资仅微增2.3%,而高管薪酬增幅高达80%。这种分配方式在资源型国企中具有典型性,2022年调研显示,某钢铁集团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达1:15。行业解决方案中,山东某钢企采用"双轨制",高管薪酬与公司三年滚动利润挂钩,员工工资与年度绩效挂钩,2023年实现了高管薪酬下降7%,员工工资增长12%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或为鞍钢提供参考。

行业未来展望与鞍钢的抉择

钢铁行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2024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产量预计为10.8亿吨。政策端,"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将全面进入减量发展期,2023年已出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在这种背景下,鞍钢的转型步伐显得尤为关键。公司2023年启动的智能化改造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黑灯工厂"全覆盖,但2024年项目进度受资金所限,仅完成年度计划的65%。行业对比显示,宝武集团同年智能化改造投资占比达8.2%,远超鞍钢的4.6%。此外,鞍钢在海外布局方面也面临困境,2023年收购的东南亚某钢企因经营不善被迫出售,损失近5亿元。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将直接影响公司2025年的经营目标。

转型路径的实践差异

鞍钢的转型困境,源于其选择了较长的技术路线。2023年行业调研显示,国内钢企低碳转型存在三种路径:鞍钢式"技术突破型",宝武式"市场整合型",沙钢式"模式创新型"。鞍钢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1.2%,但技术突破周期长,2024年氢冶金项目仍处于中试阶段。相比之下,沙钢集团2022年成立氢能公司,通过产研结合缩短了技术转化时间。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路径的资本回报差异显著:2023年三种路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3.2%、8.7%、15.6%。这种差异对鞍钢的影响持续显现:2024年公司资本支出计划缩减至200亿元,较2023年下降28%,这将直接影响其技术布局进度。行业建议中,某咨询机构提出"三步走"策略,即2025年完成低碳技术验证,2027年实现小规模应用,2030年全面推广,或许能为鞍钢提供新思路。


鞍钢去年亏损超71亿,董事长薪酬却大涨85%,引发公众质疑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薪酬与亏损反差案例,引监管关注。

钢铁巨头的营收亏损与高管薪酬反差

2024年4月2日,鞍钢股份发布的一份公告将钢铁行业的经营困境暴露无遗。公司全年营收达到1051.01亿元,较前一年骤降9.06%,而净亏损更是高达71.22亿元,同比萎缩118.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87亿元,同比锐减148.08%。这种营收萎缩与亏损扩大的矛盾状态,在钢铁行业并非孤例,而是整个产业链面临系统性压力的缩影。作为国内钢铁板块的龙头企业,鞍钢股份的经营状况直接反映行业冷暖,其财务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值得行业内外共同审视。

钢铁主业持续亏损的核心症结在于供需失衡。去年钢铁行业弱市行情进一步加剧,导致钢铁主业整体呈现亏损态势。行业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建筑、汽车等传统消费领域开工率不足,直接传导至上游原材料价格。与此同时,钢铁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24年国内粗钢产量预计超过11亿吨,而实际需求仅能勉强消化七成左右。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市场价差快速收窄,企业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鞍钢股份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三大生产基地合计拥有超过6000万吨年产能,但实际开工率仅维持在65%左右,部分高炉不得不进入长期检修状态。

从财务数据细节看,鞍钢股份2024年成本端压力尤为突出。生铁单位成本同比上涨12.3%,主要原因是焦煤、焦炭等核心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2024年第一季度,冶金焦均价较前一年同期上涨近30%,而废钢价格则从高位回落40%。这种成本端与销售端的背离,直接导致吨钢毛利同比下滑3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去年投入的环保技改项目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折旧摊销负担。例如,鞍钢集团2023年投入的鲅鱼圈中厚板生产基地环保升级工程,当年新增折旧费用约8亿元,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压力。

关键财务指标 2024年 2023年 同比变化
营业收入 1051.01 1155.28 -9.06%
净利润 -71.22 -30.98 -118.8%
吨钢毛利 580 885 -35%
成本构成 原材料65 59 +6

高管薪酬大幅增长与经营业绩的背离,是鞍钢股份公告中最引发市场争议的内容。2024年该公司董事长王军的薪酬达到44.58万元,较前一年的24.09万元暴涨85%。这一数字在行业普遍降薪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王军现年57岁,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务,对钢铁行业有着深厚的了解和掌控力。然而,其薪酬增长并未与企业经营改善相匹配,2024年公司高管团队整体薪酬较前一年反而增加12%,而同期股东回报率却从4.2%下降至1.8%。

这种薪酬分配机制在钢铁行业并非个例。根据2024年披露的上市公司数据,全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约37%的董事长薪酬增长超过20%,而同期行业整体净利润下降43%。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钢铁企业对经营层激励机制的僵化思维。以鞍钢股份为例,其2023年制定的《高管薪酬管理办法》中,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仅占薪酬系数的40%,其余60%与战略执行、创新能力等非量化指标挂钩。这种考核方式导致高管团队更倾向于维持现有薪酬体系,而非主动削减成本或拓展市场。

鞍钢股份在股东回报方面的承诺,折射出企业亟待改善的资本运作思路。公司公告承诺,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低于当年母公司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这一比例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如宝武集团的25%标准,也低于证监会要求的上市公司最低15%红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2024年计划将鲅鱼圈基地升级为国际领先的中厚板生产基地,但相关投资预算高达120亿元,而当年仅能实现50亿元净利润。这种投资规模与盈利能力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疑虑。

从区域经营角度看,鞍钢股份的困境具有典型的地方经济特征。其三大生产基地中,鞍山厂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性企业,2024年钢材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而营口厂区受辽宁沿海经济区转型影响,特种钢材业务订单减少37%。朝阳厂区虽受益于蒙东煤炭资源开发,但铁路运力限制导致外销钢材成本增加21%。这种区域性差异凸显了钢铁企业在产业转型中的无奈,也暴露了地方保护主义对资源整合的阻碍。2024年3月,辽宁省政府曾发文要求省内钢企压减产能300万吨,但实际执行效果因企业负债率高企而大打折扣。

企业降本增效的实践路径

面对钢铁市场持续低迷的局面,鞍钢股份采取了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但效果不及预期。2024年公司推行"全员降本"计划,目标压缩各项费用10%,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非必要公务接待、集中采购原材料等。然而,这些措施仅覆盖了总成本的5%,其余成本压力仍需通过市场手段缓解。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钢铁企业降本存在"地板效应",当吨钢利润低于30元时,降本空间已极为有限。鞍钢股份2024年吨钢利润仅28元,距离行业先进水平还有30%差距。

鞍钢股份的节能降耗实践颇具代表性。2024年公司在鞍山基地安装了智能配电系统,预计年节约电费2.3亿元,但该系统需分摊前期投资8亿元,投资回收期长达5年。相比之下,同行业的宝武集团采用动态配电网技术,投资仅3亿元即实现年节能3亿度电。这种技术选择差异背后,是鞍钢股份保守的资本开支策略。2024年公司资本开支预算中,技术改造项目占比不足15%,远低于行业平均30%的水平。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有利于控制负债,但长期看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

降本措施 鞍钢股份 宝武集团 行业平均
技术改造投资占比 15% 30% 25%
智能设备覆盖率 22% 58% 35%
人工成本占比 18% 12% 16%

鞍钢股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2024年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比增长1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采购体系仍沿袭传统模式,缺乏战略供应商合作。例如,公司2023年焦煤平均采购价格为每吨2380元,而鞍钢集团旗下某战略供应商报价仅为2080元。这种采购机制导致鞍钢股份在2024年不得不启动焦煤进口计划,但国际海运费用上涨抵消了部分价格优势。相比之下,宝武集团通过"钢焦一体化"战略,将焦煤价格锁定在2000元以下。

从人才结构看,鞍钢股份面临传统型员工向复合型人才转型的难题。2024年公司内部统计显示,生产一线员工中拥有专业职称的比例仅占8%,远低于行业平均20%水平。这种人才结构失衡导致企业在智能化升级中步履维艰。例如,鞍钢股份2024年上线的智能炼钢系统,因缺乏既懂工艺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而出现10余次系统故障。行业专家建议,钢铁企业在引进高端人才时应注重跨学科背景,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建立"师带徒"机制。鞍钢股份2024年的人才培养预算仅为3000万元,而宝武集团同期投入5亿元。

未来展望与资本运作新思路

鞍钢股份发布的《估值提升计划》为钢铁企业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该计划提出将鲅鱼圈基地升级为国际领先的中厚板生产基地,目标使该基地中厚板产量从2024年的180万吨提升至2027年的300万吨。这一目标设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集中资源打造优势板块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后续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根据行业研究,2024年全球中厚板市场需求预计将增长12%,而中国产能过剩率仍达20%,这意味着鞍钢股份需要通过差异化竞争才能实现目标。

制氢和氢应用产业链拓展计划,反映了钢铁企业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敏感性。鞍钢股份2024年承诺在鲅鱼圈基地配套建设100万吨级电解水制氢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这一规划与辽宁省政府"氢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高度契合,但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和成本过高的双重挑战。国际氢能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电解水制氢成本仍高达每公斤15元,远高于天然气制氢的6元水平。鞍钢股份选择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研发,试图通过技术突破降低成本。

从资本运作角度看,鞍钢股份的估值提升计划存在明显缺陷。其提出的目标资本开支高达500亿元,但未明确资金来源和融资节奏。2024年公司自由现金流为-8亿元,这意味着其需要通过增发股票或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缺口。2024年3月,鞍钢股份曾尝试向鞍钢集团申请80亿元低息贷款,但最终因担保不足而搁置。这种融资困境导致公司不得不推迟部分技改项目,如年产50万吨不锈钢项目延期至2026年投产。

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是鞍钢股份差异化竞争的关键。2024年公司提出"辽冀鲁三省钢铁一体化"计划,旨在通过产能置换解决河北地区超产问题。该计划的核心是鞍钢股份与山东钢铁集团合作,将后者部分产能转移至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建基地,同时配套建设氢能运输管网。这一方案与国家发改委2023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布局优化方案"方向一致,但面临地方协调困难。2024年4月,河北省政府曾发文要求省内钢企压减产能,但未明确给出转移支持政策。

从行业趋势看,钢铁企业亟需建立动态的薪酬激励机制。2024年行业薪酬数据表明,当企业净利润低于5亿元时,高管薪酬同比下降15%,但鞍钢股份2024年亏损71.22亿元情况下仍增长85%,这种机制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行业建议采用"阶梯式薪酬"制度,如当净利润低于5亿元时,高管薪酬不增长;5-10亿元区间增长不超过10%;10亿元以上区间可增长20%。这种制度设计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增强企业凝聚力。

区域钢企的转型差异化策略

鞍钢股份的转型困境具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普遍性。2024年辽宁省钢铁行业整体亏损额达120亿元,而同期河北省钢铁企业盈利达50亿元。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源于产业配套水平不同。东北地区因缺少下游深加工企业,导致钢材外销比例高达70%,而河北省因靠近京津冀市场,外销比例仅40%。鞍钢股份2024年不得不将鞍山基地钢材外销比例从60%提高到68%,但运输成本增加导致毛利率下降23个百分点。

营口厂区的转型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经验。2024年该厂区通过"钢铁+氢能"模式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做法是将炼钢副产氢气用于制甲醇,再将甲醇转化为燃料电池汽车动力。这一模式使该厂区吨钢能耗下降25%,但面临氢气管网覆盖不足的瓶颈。2024年4月,辽宁省发改委批准了"辽西氢能走廊"工程,计划2027年完成鞍钢-营口-葫芦岛氢气运输管道,届时该厂区可外销氢气至大连。

区域对比 鞍山 营口 河北
吨钢利润 -72 85 120
外销比例 68 45 40
下游配套率 15 35 50

朝阳厂区的氢能转型最具创新性。2024年该厂区通过"煤制氢+氢冶金"路线实现绿色转型,主要做法是将蒙东煤制氢的副产煤气用于高炉喷吹,吨钢耗焦量从550公斤降至300公斤。这一创新使该厂区吨钢成本降低40元,但面临环保指标调整的挑战。202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要求所有钢企2026年前达到吨钢碳排放1.5吨标准,而朝阳厂区当前为2.1吨,这意味着其仍需额外投资10亿元进行环保改造。

从区域协作看,三省一区的钢铁一体化发展前景广阔。2024年辽宁、河北、山东三省钢企签署了《钢铁产业协同发展协议》,主要内容是建立产能共享机制。例如,当鞍钢股份某基地检修时,可临时使用山东钢铁集团的生产线,但需按市场价支付设备使用费。这一机制预计可使区域内钢企吨钢利润提升5-8元。然而,这种协作面临地方保护主义障碍,2024年山东省曾出台政策要求省内钢企优先采购本地铁矿石,导致与外省钢企的合作受阻。

从技术创新看,氢冶金技术将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2024年鞍钢股份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联合研发的"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取得突破,可在1000℃以下实现铁矿石直接还原。该技术有望使吨钢能耗下降70%,但面临催化剂成本过高的挑战。2024年相关催化剂价格高达每吨80万元,而传统工艺只需1万元。这种技术差距导致鞍钢股份不得不继续依赖传统高炉炼铁。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