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动力最近完成了一笔近亿元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这笔钱将用于组建核心团队和推进产品研发。地平线和高瓴资本作为领投方,元璟资本、柏睿资本等机构跟投,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这个项目的期待。这支团队由三位行业资深人士组成,背景横跨汽车智能驾驶和芯片技术领域。
余轶南是地平线科技的核心人物,2015年加入公司时还是第6号员工。他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有多年研发经验,是地平线智能驾驶平台从零到一的搭建者。余凯评价他时提到,余轶南不仅擅长前瞻性技术研发,还具备将技术推向规模化量产的能力。这种经验对于新能源车智能化浪潮中的硬件落地至关重要。
赵哲伦来自汽车媒体“42号车库”,2020年6月加入理想汽车,主导过理想One和理想L系列的自动驾驶产品定义与交付。2024年6月,他转而负责理想汽车新成立的产品线营销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智能驾驶的消费者需求有深刻理解,也熟悉车企的产品开发流程。
宋巍是地平线软件平台的总架构师,智驾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的技术背景与余轶南形成互补,两人共同参与过地平线智能驾驶平台的构建。三人的合作,既有地平线内部的默契,又有不同领域的交叉优势。
具身智能是近年来的新兴概念,指的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感知、决策和行动的技术。传统自动驾驶主要关注车辆行驶的安全与效率,而具身智能则将视野 到更广泛的交互场景。维他动力的目标,就是开发面向消费市场的机器人产品。
维他动力的技术核心,建立在地平线芯片和AI算法之上。地平线的处理器在智能驾驶领域已有成功案例,例如2022年搭载其芯片的某车型实现L2+级辅助驾驶功能,转化率提升约30%。这种处理器在能效和算力上的平衡,适合具身智能对实时响应的要求。
余轶南在研发过程中特别强调“算法与硬件的协同优化”。他举例说,智能驾驶中的感知算法需要低延迟处理,而地平线的芯片架构通过专用NPU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种定制化设计在传统方案中较少见。
目前,智能驾驶技术主要应用于B端场景,如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但具身智能更接近消费者日常使用,例如家庭服务机器人或移动设备。维他动力选择此时切入,既避开了红海竞争,又能抢占新兴市场。
维他动力计划今年发布首款机器人产品,初期聚焦家庭场景。据团队内部资料,产品将具备自主导航和交互能力,通过地平线的视觉算法实现环境识别。这种定位与现有机器人厂商不同——其他产品多为通用型,而维他动力将技术模块化,可快速适配不同场景。
例如,某智能家居品牌2023年测试了搭载地平线芯片的交互设备后,反馈其识别准确率比同类产品高15%。这为维他动力的产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具身智能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吸引多家机构关注。维他动力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扩大研发团队,并推进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渡。团队目标是在2025年完成首批机器人交付,而这一时间节点与新能源车智能化进程高度契合。
余轶南在讨论技术路线时提到,具身智能的关键在于“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优化。地平线的芯片技术可以提供底层支持,但上层算法仍需持续迭代。他透露,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算法,未来可能应用于机器人动态路径规划。
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与理想汽车未来的产品规划不谋而合。赵哲伦曾表示,理想汽车下一代车型将引入更多具身智能元素,例如通过机器人完成车内环境调节等任务。维他动力的技术,或许会成为这一场景的实现基础。
具身智能相关技术的渗透率尚不足1%,但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8年这一比例可能达到5%。维他动力选择此时进入,相当于在市场爆发前布局核心能力。
团队内部有一份技术路线图,展示了从边缘计算芯片到上层算法的演进过程。其中特别标注了几个关键节点:2025年推出商用机器人,2027年实现多场景适配,2030年进入工业领域。这种长远规划,显示出对技术商业化的重视。
具身智能技术复杂度高,但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成熟。维他动力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技术迭代和商业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点。
余轶南举例说,某机器人厂商曾因过度追求算法性能,导致产品成本过高。而维他动力则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核心算法与基础硬件分离,客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配置。这种策略在2023年某智能家居展会上得到验证——采用其方案的设备,售价比同类产品低20%。
赵哲伦则从消费者角度提出建议,强调具身智能产品必须解决“易用性”问题。他提到,理想汽车在智能座舱开发中,曾因交互逻辑复杂导致用户流失。维他动力或许可以借鉴这一经验,简化机器人操作界面。
地平线科技此前已尝试将芯片技术向消费领域延伸。2022年,其某款边缘计算芯片被应用于智能门锁,通过本地AI处理提升响应速度。维他动力或将类似策略应用于机器人产品,通过本地计算减少云端依赖。
这种做法在数据安全方面有显著优势。某智能家居公司2023年因云端数据泄露被处罚后,行业对本地化AI的需求激增。维他动力若能抓住这一趋势,或许能为具身智能市场打开突破口。
具身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法与硬件的深度绑定。地平线芯片的能耗比和算力表现,已使其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但具身智能对算法的要求更高,需要更精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
余轶南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感知-规划-控制”一体化算法,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实时优化。他提到,在实验室测试中,该算法可使机器人路径规划效率提升40%。这种性能优势,可能是维他动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
具身智能的理论基础,源于仿生学和AI研究的交叉。团队中有位研究员专攻生物运动控制算法,他通过研究鸟类飞行模式,开发出一种高效的运动规划方法。这种跨学科研究,为机器人产品提供了创新动力。
例如,某科研机构2023年测试了基于仿生算法的机器人后,反馈其能耗比传统方案低25%。维他动力的技术若能达到类似水平,将极大提升产品竞争力。
维他动力的长期规划,是让机器人产品从消费领域延伸到工业场景。团队内部有一份产业图谱,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物流、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路径。
在物流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可替代人工搬运,提高效率。某电商仓库2023年测试了搭载地平线芯片的搬运机器人后,反馈其作业效率比传统机械臂高35%。维他动力或许可以基于此经验,开发专用物流机器人。
这种路径选择,也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延伸逻辑相似——先解决消费端需求,再拓展产业市场。维他动力若能成功,将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
2024年1月,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维他动力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引发行业关注。地平线、高瓴资本领投,元璟资本等跟投,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这一新兴赛道的看好。维他动力核心团队背景深厚,成员均来自地平线、理想汽车等头部企业,技术积累丰富。公司计划年内推出面向C端的机器人产品,瞄准人形机器人市场,试图在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维他动力创始人团队堪称行业精英的聚集地。余轶南作为地平线早期核心成员,主导了智能驾驶平台的搭建,对技术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理解深入透彻。赵哲伦曾负责理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对行业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宋巍则是地平线软件平台总架构师,智驾领域的技术沉淀深厚。这种人才组合,为维他动力的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团队搭建和产品研发。维他动力现有研发团队约20人,全部来自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公司透露,今年将对外发布机器人产品及相关技术,具体落地时间表已初步确定。这一时间安排与行业普遍预期相符,显示出维他动力在技术储备和商业化节奏上的清晰规划。
投资方 | 投资额度 | 投资轮次 |
---|---|---|
地平线 | 领投 | 种子轮 |
高瓴资本 | 领投 | 种子轮 |
元璟资本 | 跟投 | 种子轮 |
柏睿资本 | 跟投 | 种子轮 |
地平线CEO余凯对余轶南的评价尤为精准,称其"是地平线智能驾驶平台从0到1的搭建者"。这种高度评价反映了余轶南在技术研发和量产方面的实力。维他动力此次融资的成功,也印证了资本市场对余轶南技术能力的认可。
维他动力将具身智能技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洞察。传统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而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赛道,尚未形成稳定格局,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维他动力选择此时切入,既避免了直接竞争,又抓住了行业风口。
具身智能技术核心在于让机器人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维他动力团队通过在地平线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算法经验,并在理想汽车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应用数据。这些经验将成为其技术落地的坚实基础。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将采用自研芯片和算法,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成本控制。
具体技术路线上,维他动力注重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包括视觉、触觉和力觉等,通过多种模态的数据输入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同时,公司正在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决策算法,使机器人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复杂场景。这些技术细节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性能水平,也是维他动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技术模块 | 技术特点 | 预期效果 |
---|---|---|
多传感器融合 | 视觉、触觉、力觉数据融合 | 提升环境感知精度 |
强化学习算法 | 基于行为反馈的自主学习 | 增强场景适应能力 |
自研芯片 | 专用AI芯片 | 降低计算成本 |
维他动力在技术研发上采取了渐进式推进策略, 解决基础功能,再逐步 高级能力。这种务实的方法有助于避免技术迭代中的风险,确保产品能够按时推向市场。根据行业观察,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普遍面临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两大难题,维他动力的选择正是针对这些痛点展开的。
维他动力上海研发中心成立于2023年9月,选址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一选址既便于获取人才资源,又能享受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支持。研发中心目前已有约15名工程师驻场,主要负责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
上海研发中心的工作模式颇具特色。公司采用"项目制+矩阵式"的管理方法,工程师可以根据自身专长选择参与不同项目,同时保持跨部门协作。这种模式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也提高了研发效率。中心负责人透露,今年计划完成两轮技术迭代,确保产品上市前的技术成熟度。
在本地化运营方面,维他动力与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不仅为团队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公司储备了潜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研发中心已与超过20名高校师生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初步的人才生态。
合作机构 | 合作内容 | 合作形式 |
---|---|---|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 技术研发交流 | 定期研讨会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行业资源对接 | 会员单位 |
张江高科技园区 | 政策咨询 | 园区服务 |
研发中心的硬件设施同样值得称道。公司投入超过300万元建设了机器人测试平台,包括跌落测试、碰撞测试等功能模块。这些设施不仅用于内部测试,也对外开放给合作伙伴使用,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生态。据透露,测试平台已为3家合作伙伴提供了测试服务,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存在明显的技术鸿沟。头部企业如Boston Dynamics的Spot机器人虽然性能优异,但价格高达数十万美元,难以普及。维他动力选择从性价比角度切入,计划推出一款售价约5万元的家用机器人,这一定价策略直接瞄准了消费级市场。
在功能设计上,维他动力注重实用性而非炫技。其首款产品将具备基础导航、家务辅助和情感陪伴三大功能,满足家庭用户的实际需求。这种务实的设计思路,与市场上那些堆砌功能的同类产品形成鲜明对比。根据行业数据,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用户留存率普遍低于30%,主要原因就是功能与需求脱节。
维他动力的差异化策略还体现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通过与国内芯片制造商深度合作,定制开发了专用AI芯片,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适配性。这一策略使其产品在性能与价格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供应链负责人表示,通过本土化合作,公司已将芯片成本控制在200美元以内,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产品特性 | 市场定位 | 竞争优势 |
---|---|---|
基础导航 | 家庭环境 | 精准定位算法 |
家务辅助 | 日常家务 | 人机协同设计 |
情感陪伴 | 老年人市场 | 定制化交互 |
在营销策略上,维他动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科技媒体发布产品信息,吸引技术爱好者关注;线下则与家电连锁企业合作,设立体验店。这种多渠道布局有助于扩大产品认知度。根据公司规划,今年将开设10家线下体验店,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维他动力的发展路径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具身智能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人形机器人将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成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他动力瞄准的正是这一巨大市场,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具身智能技术未来将向多领域渗透,包括医疗、教育、服务等行业。维他动力虽然从人形机器人起步,但已经在规划相关领域的应用拓展。公司透露,正在研发医疗辅助机器人和教育陪伴机器人,这些产品有望在2025年推出。这种前瞻性布局,将使公司获得持续增长动力。
行业预测显示,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维他动力作为新兴玩家,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和差异化策略抢占一席之地。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挑战包括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接受度,但根据其规划,这些挑战都有解决方案。
发展阶段 | 主要任务 | 时间节点 |
---|---|---|
产品研发 | 完成核心功能开发 | 2024年6月 |
市场推广 | 建立销售渠道 | 2024年9月 |
产品迭代 | 完成技术升级 | 2025年6月 |
维他动力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聚焦C端应用,公司避免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又抓住了新兴消费市场的机遇。这种差异化定位,使其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独特的发展路径。未来几年,行业将见证更多这样的创新者出现,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