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2023年、202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均实现了盈利,但叮咚买菜的股价表现依旧低迷。截至8月8日美股收盘,其股价仅为1.64美元,较年内最高点2.36美元下跌了30.5%。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盈利之外,叮咚买菜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前置仓模式作为生鲜电商的一种运营模式,旨在缩短配送距离,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和配送时效性。然而,这一模式在投入成本、履约成本以及损耗控制上存在难以盈利的困境。据东北证券测算,一间300平米的前置仓,履约成本高达10-13元/单,几乎超过所有模式。
叮咚买菜在此模式下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19年至2022年,叮咚买菜的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尽管2023年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但这也得益于大规模撤出华南市场的“瘦身”策略。2023年,其GMV同比下降16.3%,甚至低于2021年水平。
为了提升盈利能力,叮咚买菜将重心转向了预制菜业务。2020年6月,叮咚买菜成立快手菜部门;2021年1月,正式成立预制菜研发生产团队;2022年2月,叮咚买菜成立预制菜事业部。然而,预制菜业务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品类 、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年菜行业市场规模为1291.3亿元,同比增长81.0%。尽管预制菜市场前景广阔,但叮咚买菜在市场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并形成自身的竞争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面对盈利和增长的难题,叮咚买菜提出将供应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叮咚买菜通过产地直采模式,与源头合作社和农户合作,提升采购品质、效率及稳定性。自有供应链品牌一度高达151个,涵盖肉类、预制菜、米面、豆制品四大类。
然而,自建供应链并非易事。生鲜产品易腐烂、易损耗,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极高要求。同时,自建供应链成本投入巨大、建设周期较长,对资金压力极大。如何在“瘦身”效果消失之前,通过生鲜食品供应商的新定位实现真正盈利,将是叮咚买菜不得不直面的严峻考验。
时间 | 总营收 | GMV | 净利润 |
---|---|---|---|
2024年第二季度 | 56 | 62.2 | 1.03 |
前置仓模式曾一度被视为生鲜电商的利器,但高成本、高损耗等问题使其盈利难度大。叮咚买菜通过收缩规模,降低成本,实现了盈利,但这也导致其GMV下降。一位零售行业人士指出,关闭大量前置仓站点,虽然能优化财报,但并不代表前置仓模式已经完全可行。
叮咚买菜将预制菜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面临品类 、供应链管理等多重挑战。预制菜业务能否成为叮咚买菜的转折点,还有待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