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夫·林普在给员工的公开备忘录中提到,公司决定整合设备部门团队,负责Echo智慧音箱和语音助理Alexa等设备。与此同时,张林在家中角落翻出尘封两年的小爱音箱mini,试图唤醒沉睡的小爱同学。
一份报告揭示了智能音箱在产业端与消费端的产品定位“完美”错位。2017年,智能音箱市场风起云涌,各大品牌争奇斗艳,价格战一触即发。亚马逊推出带屏智能音箱Echo Show,开启有屏时代。国内玩家也推出了带屏音箱,如腾讯亲见M10,小度音箱等。
小米将智能音箱视为智能家居入口功能,但在2019年又推出了“1+4+N硬件入口”战略,手机仍然是核心入口之一。日前,亚马逊被曝出大规模裁员,总数约计1万人,主要集中于设备与服务、零售以及人力资源事业部。
产品定位的错位加速了赛道上玩家对智能音箱的探索。智能音箱发布会宣传出的功能众多,但用户购买后往往发现功能被忽视。百度的玩法也类似,从智能音箱到智能电视再到智能健身镜,背后的语音交互和小度OS系统,智能音箱可以完成的交互指令,其他硬件产品同样可以完成。
智能音箱的行业命运,在Echo上可见一斑。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同比增长仅为2.11%。在国内,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3676万台,同比下降了8.6%。相较2018年170%、2019年109.7%的增速,智能音箱在2020年明显的增长乏力。
百度Create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唯独不见智能音箱。但藏匿在智能音箱背后的语音助手,早已入驻其他硬件产品。外在的形态变化万千,核心却还是在于技术和生态。
即便是体验到智能家居的孙燕燕,同样也对智能音箱发起了质疑。去年年底,孙燕燕从公司年会上带回了一款小爱音箱pro,加上此前有的小米台灯和小米加湿器,在10平左右的出租房里,孙燕燕也小小体验了一把“智慧”生活。
Voicebot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用户使用智能音箱,依然没有离开听音乐、问问题、查天气、定闹钟、听广播等常规性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通过手机、手表等智能硬件同样可以实现。
智能音箱诞生于2014年11月,亚马逊悄悄上线了搭载智能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和以往产品上线不同的是,亚马逊内部并没有重视Echo,甚至连一场发布会都没有,也没有高调的宣传文案。
Echo,作为智能音箱的“鼻祖”级产品,也开始在悬崖边摇摇欲坠。原因还是在于“非盈利”。对智能音箱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也就停留了一个月的时候,之后再等到张林想起来的时候,小爱同学已经彻底“沉睡”。
价格战后,中小企业退场,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智能音箱新品数量相比于2019年可谓是“腰斩”。根据“智能相对论”的不完全统计,2019年仅主流品牌就共计推出了超20款产品,2020年新品数量却不到此前的一半。
用户端和产业端热情消退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错位”的定位。智能音箱赛道某玩家表示,智能音箱更像是一个链接技术和用户的产品,但其背后核心在于语音交互技术和生态系统。
除了出货量增长疲乏甚至下降外,智能音箱的使用上同样不容乐观。根据Voicebot的最新调查,即便是在疫情充斥的2020年,超过28%的受访者“更多地”使用智能音箱,近60%的受访者减少了智能音箱使用量。
自此,智能音箱赛道上的企业开启了赛跑模式。国内外巨头包括苹果、谷歌、百度、阿里等也纷纷涌入智能音箱的赛道。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我国智能音箱相关企业年注册量都呈现上涨趋势,尤其在2016年增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值。
反倒是最初各大厂商对于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功能似乎并未能在用户端呈现。企业涌入赛道的同时,智能音箱也在消费端受到热捧。
这一事件瞬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论,因为其危险性高,也被网友称为“摸电门”事件。此后,有不少网友纷纷发文表示,智能音箱也会因为误发音而被唤醒,甚至于会在半夜突然自动发出声音。
带屏音箱以及外观形态的改变是各大厂商迈出的第一步路,但尽管如此,除了加大补贴金换取用户增长外,智能音箱仍旧未能摆脱低频交互和功能“鸡肋”的评价。
2019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价格补贴战,新品新功能以及新场景之争后,在智能音箱的牌桌上,只留下了阿里、百度和小米三家,占据市场的90%以上。
也是在这一时间,智能音箱的应用场景,也从最初的智能家居向娱乐、教育、医疗等领域拓展,生活助手、家庭陪伴音箱、教育智能屏等标签也越来越多出现在智能音箱上。
天猫精灵在最初发布时也被给予智能家居通用入口的厚望。但此后,天猫精灵的产品定位也从入口逐渐向生态转入,接入了阿里文娱、健康、教育、购物等内容和服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被包括手机、家电等各类智能硬件所涵盖,智能音箱的核心交互功能也在这些硬件中有所呈现。
令亚马逊没有想到的是,Echo上线后不久却大受欢迎。有数据显示,2015年6月,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全年拿下了250万的销量,次年销量翻倍至520万台。
此前,面对裁员,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表示,为了削减公司成本,包括砍掉非盈利的业务。更早之前,杰夫·贝佐斯曾公开表示,公司经常以打折价出售Alexa设备,有时甚至低于成本价。
另外,近年来无论是用户端还是产业端都刮起了“无感交互”的风。智能终端产业会将用户数据汇集到一起,进行分析理解后从而达到“无感交互”,无需语音唤起,设备即可根据用户习惯自动完成相应的设置。
2018年4月,在小爱音箱mini发布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林花了200多块钱买下了这款智能音箱。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张林,在最开始的一个月里,几乎一下课就回到宿舍和音箱“玩”。
亚马逊裁员的寒意,传到了智能音箱上。
2018年,各大厂商拉起价格战序幕,最初市场定价在499、599的音箱,大额补贴后价格下降至89、99元。价格战之下,头部企业开始抢占市场。
未来,在无感交互时代下,智能音箱越则会更鸡肋,甚至成为“伪需求”。智能音箱的下一步,值得厂商们好好思考了。
Echo看起来是贝佐斯试水市场的一款新品,实际上Echo背后,是贝佐斯押注家庭物联网的战略。此时的贝佐斯,已将Echo的未来定位在智能家居的硬件入口。
有媒体报道称,阿里称天猫精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终端产品,而是通过AliGenie等平台打造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产业端,智能音箱的热情也在退潮。这个拐点,出现在2020年。在此之前,智能音箱可谓是风光无限的硬件生意之一。
除了功能上的“鸡肋”外,还有被广告包裹的无奈。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某款智能音箱在给孩子播放完故事之后,自动播放起了人寿保险的产品推广,甚至还精准定位到了所在的市区。
业内人士对此谈到:“智能音箱在阶段性爆发后,一二线城市市场饱和,疫情等原因未能迅速拓展下沉市场。此外,智能音箱从技术层面来讲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音效也不如专业音响,内容生态上还未能发爆发,用户体验感不强,各方因素的结果就是‘下降’。”
除了国内的智能音箱在质疑中吃灰之外,亚马逊的 Echo也饱受质疑。
拐点来的很突然。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下降”一词开始笼罩着整个行业。
“当时是比较好奇,并且很感兴趣。此外,我本身就是小米用户,所以很快就下定决心买回来试试。”但是这一试,却只停留在听歌和定闹钟功能上。
而这样的用户,不止张林一个。
尽管智能音箱功能丰富,但实际使用中,许多用户发现,智能音箱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购买后的智能音箱往往成为摆设,被称为“落灰”现象。原因在于,智能音箱的功能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用户对于智能音箱的期望过高,而实际使用中,智能音箱的功能并没有达到预期。此外,智能音箱的使用场景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导致用户使用频率降低。
面对智能音箱的“落灰”现象,厂商们需要重新思考智能音箱的发展方向。未来,智能音箱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场景创新。一方面,厂商需要优化智能音箱的功能,使其更贴近用户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拓展智能音箱的应用场景,提升用户的使用频率。同时,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技术也需要不断升级,以提升用户体验。智能音箱将不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成为智能家居生态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