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这个名字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曾经熠熠生辉,如今却陷入了无新车型、盈利困难的双重困境。上市,似乎成为了其生存的关键。
从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的亏损持续扩大,2021年亏损高达82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始人沈晖的年薪高达12.6亿元,这一数字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只是,在专业人士的解释下,这一薪资构成似乎并非外界所想的那样简单。
2022年1-6月,威马汽车的累计交付量为21738辆,同比增长62.2%。只是,与零跑汽车和哪吒汽车相比,差距明显。威马汽车在市场上的表现,似乎已经难以与曾经的辉煌相比。
面对困境,威马汽车选择了上市。这是其寻求新的生机的重要一步。从2018年开始,威马汽车就积极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但过程并不顺利。如今,威马汽车已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和中银国际。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曾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但根据其招股书情况来看,威马汽车已步履维艰。在过去的几年中,威马汽车的亏损不断扩大,毛利率为负,这意味着其仍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威马汽车累计融资金额高达350亿元,但仍然面临着现金流吃紧、造血能力孱弱、失血严重等一系列生死难题。威马汽车的融资规模在业内相对可观,但在现阶段,其似乎也只能通过上市来解决问题。
威马汽车曾定位成“电动汽车版的大众”,主攻10-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只是,动力电池成本的上涨,使得威马汽车在利润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压缩。威马汽车也曾尝试上探中高端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质量问题频发也是威马汽车绕不开的一道坎。多起车辆自燃事件,严重损害了威马汽车的品牌形象。
威马汽车,这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老将”,最近 引发了公众关注。只是,这次的关注并非因为它的产品创新或市场业绩,而是因为其财务状况和公司高管的薪酬。在探讨威马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案例背后的故事。
而言,威马汽车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视角。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应对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对于威马汽车而言,上市只是其解决财务困境和提升竞争力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