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因为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算力需求激增,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超过15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只是,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计算机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成员,致力于推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和技术成果的应用。2022年度“CCF-蚂蚁绿色计算专项科研基金”正是由CCF与蚂蚁集团联合推出,旨在通过产学研协同的模式,支持全球优秀学者开展面向真实产业场景的科研工作,以算法算力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双碳”战略提供技术储备。
蚂蚁集团作为国内首批研发和实践“绿色计算”技术的科技企业,自2019年起便开始探索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绿色计算”技术。2021年3月,蚂蚁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标。今年,蚂蚁的“绿色计算”技术已通过国金认证,证实其在2021年度共减排27727.48吨二氧化碳当量。蚂蚁的绿色计算技术正在通过开源、免费开放专利、商业化等形式,对行业和社会开放,加速绿色计算产业生态的完善。
9月30日,“CCF-蚂蚁绿色计算专项科研基金”正式发布。这是国内科技行业推出的首支“绿色计算”主题科研基金,标志着“双碳”战略下,数字减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元宇宙、5G等未来趋势,我国算力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消耗也将持续加大,通过科技支撑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用绿色计算技术并持续创新,能够大幅度提升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算力使用效率,为全社会的数字经济高质量低碳转型开辟新路径。
在科技支撑“双碳”政策的号召下,产学研合作正在加速,以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据了解,“CCF-蚂蚁绿色计算基金”是2020年启动的“CCF-蚂蚁科研基金”的一部分,计划一年内投入600万以上的科研经费,共推出32项研究课题,涵盖绿色机器学习、绿色应用、绿色工程系统等多个方向,支持科学家探索更高效、更绿色的算法及算力。此前两年,“CCF-蚂蚁科研基金”已支持73个人工智能、隐私安全、区块链、物联网、数据库等方向的科研项目,累计投入规模超过2000万,包括发布国内首支“蚂蚁隐私计算专项科研基金”。此外,蚂蚁集团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